以史育德

2009-06-25 11:07施静谱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国情德育历史

施静谱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历史和认识国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专题讲授与“多样化”教学相结合,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红色经典影视资料结合书本进行感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评价,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国情;历史;大学生;德育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当代我国仍有部分青年大学生还缺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了解,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曾经对历史的学习了解死记硬背对付完考试后基本也忘了大半。甚至部分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青年干部,对中国近现代史、乃至对建党以来和建国以来的历史也不是很熟悉,更有甚者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也不了解。故进一步对大学生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和学习是是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需要,《纲要》必须成为整个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积极作用

清末爱国诗人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我国从来就是非常重视国史国情教育的。从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就开始进行革命历史传统的教育和中共党史教育。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94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2000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2006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国史教育、思政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提供有关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是十分必要的。《纲要》作为如此重要的思政教育课,作为教师应该在授课时着重注意从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爱民族,爱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爱社会主义祖国,并且要在爱的基础上树立为国家富强、统一而终生奋斗的雄心壮志为思政教育的基础。通过《纲要》课程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观念,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逐步深入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之心成为共识。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可见国史教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对我国大学生将起到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让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栋梁进一步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我党我国坚决秉持共产主义信仰走的社会主义路线,从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从鸦片战争起,经过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统治,为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可歌可泣的斗爭。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的爱国运动史。它记述了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奋起抗争的历史,记述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蓬勃发展的历程。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精神,如同一面旗帜,一直在鼓舞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在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纲要》则着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进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方面,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由此可见,《纲要》的开设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国家历史的认识、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主义情感、加强爱国主义观念;还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格,让学生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加强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此外,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爱国主义精神植入大学生的心里,使他们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政治方向。

二、如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纲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我们知道国家开设《纲要》课程并不是要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而教师一般容易仅根据教材大纲和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讲课,很少顾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接受程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倦怠。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作为教师应在吃准、吃透教材,严格遵循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避免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1、利用课堂讨论、互动教学、参观等方式,坚持专题讲授与“多样化”教学相结合,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005年教育部5号文件指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中国近现代史是与当代中国联系最紧密的历史,也是研究成果最丰富和争鸣最多、最激烈的。尤其在信息及其发达的时代,学生会从书籍、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不同的情况和知识。各种学术争鸣会引起他们学习《纲要》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充满疑惑,于是很多学生带着疑惑来到课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言堂”,我们需要更多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互动,需要更多专题性的分组讨论,甚至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具有纪念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太平天国运动史料馆、革命烈士陵园、中共一大会址、梅园新村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近现代史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才能更大程度的激发青年人活跃的思维和更广范围的思想。

当然对于参观学习、互动、讨论后产生的争论和疑惑,作为教师一定要亮明立场,要能够给学生做出合理正确的释疑和引导,使学生们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大学生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坚持“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也就是说,《纲要》课教学不能是简单的灌输式宣教,而应该是一种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的教学,只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坚持讲课重点与当前社会相结合,只有针对性解析重大历史事件和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将课程相关的思想认识问题与学生们困惑不解的问题,才能切实做到贴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达到开设“纲要”课的目的。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红色经典影视资料结合书本进行感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发展的规律、关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关注自己的人生

我们要让《纲要》课切实达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起用多方面的教学方法。而从课程内容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以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红色经典影视资料的作用把通过镜头再现的珍贵历史影像应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解析“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給中国带来了什么”的问题时,组织学生观看《复兴之路》;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专题教学时,组织学生观看《开天辟地》和《光辉的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可以在课堂上播放1949、1959、1999年三次大的阅兵式以展示国力和军威,让学生受到鼓舞和震撼的同时明白了爱国主义在今天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要求学生们在今年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国庆60周年阅兵庆典后写下感想在网络上互相交流。利用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在讲授《纲要》课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历史和国情,激发爱国情增强责任感。

3、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客观的进行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分析评价,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唯物史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界对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的某些问题争鸣不已,也反复不定,而且不断涌现新问题,出现新争论。而作为没有经历过这段的历史青年人在学习了解中肯定会产生一定的迷茫。这就需要通过《纲要》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们形成唯物史观,摆正观念,用客观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和学习,让学生们在历史中汲取更多的多养分,更好的成长为一个理智高尚的人。

首先我们必须在教学中肯定近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共产党人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道德风范都是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和继承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近现代史上涌现许许多多爱国主义英雄人物,如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周恩来、邓小平、王进喜、袁隆平、邓稼先等;其次,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要将历史问题超越时空,放到历史长河中去定位,去分析其价值,让学生们学会运用唯物史观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再从历史进程的发展来思考,使学生们能过全面的、多角度的、实事求是的看待历史问题。比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是否真太平、陈独秀的功与过、国共合作、西安事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问题等;再次,对于一些历史上长期有很大争议的的人物,我们更需要结合历史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国情相结合来分析,不能用今天的看法苛求。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物。让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再从历史进程的发展来定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如果国家落后,就算个人自身有再多的才学谋略都是无用的,修生为兴国,修身必先兴国!

历史人物的业绩、功过都会给大学生以生动具体的理想和人格的教化,值得我们后代学习。从而扬善弃恶、崇荣避辱,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因为学史的目的在于崇德,所以,在讲授“纲要”课程时,要注意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科学史观。教育学生要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全面的、多角度的、实事求是的看待历史问题,从而了解国史、国情,这样才能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深刻领会到要让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对国家人民有用的人。

4、加强书本理论与社会发展实际的联系进行讲授

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而且要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当时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后来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才能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样才能强化大学生对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思政教育,使学生们自觉地将现在学习同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联系,积极投身于现实生活中去努力的学习、积极的生活。使学生们在热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增强国家意识,关心国家大事;使学生们通过学习《纲要》课程,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自觉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可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门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重要思想政治课程,其主要功能不仅是要传授历史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挥其思想政治方面的德育作用。其德育价值甚为显著,尤其在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强化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具有崇高的德育价值。但德育作用的发挥又要靠历史知识的传授,否则就会使《纲要》课陷入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教育效果。作为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熟悉教材,精通历史知识,同时又要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循循善诱、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具有表现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向学生讲授内容,由浅入深,引出深刻的理论,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热点和难点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纲要》课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而让年轻的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提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笑凌.关注“两课”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3.5.

[2]汪红梅.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九江:九江学院学报,2009(2).

[3]刘宗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

[4]李康平.德育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2(1).

猜你喜欢
国情德育历史
家国情?家国梦
关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思考研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韩新政府清算国情院七大弊案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