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观点综述

2009-06-29 02:39任福全
消费导刊 2009年1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素质综述大学生

[摘 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相关研究随着社会形势变化不断发展。研究者大多遵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传统,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构成进行界定,对此考核与评价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有必要对研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观点、教育与培养机制观点、考核与评价机制观点进行综述,以便于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素质 考核与评价机制 研究观点 综述

注:该课题是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重点科研课题

作者简介:任福全(1953-)男,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相关研究随着社会形势变化不断发展。但就整体状况而言,该研究数量少、水平低,成果寥寥。在现已发表文献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的专项研究很少,论文二十余篇,专著尚无;对其有所涉及的相关研究相对成果丰富,论文近二百余篇,专著二十部左右,其中多数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途径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对考核与评价机制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所得结论基本类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研究对于培养人才非常重要,本文对此研究的学术观点进行如下研究综述。

一、思想政治素质构成观点综述

研究者大多遵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传统,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构成进行界定,观点基本相同,没有冲突,但是缺乏创新。

其一,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被界定为社会成员对国家和社会的理想设计及对它们的现实问题的认识、观点和解决办法,其被认为是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综合表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则被界定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水平、政治立场,参与状况。理想状态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目标真心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认同、并愿为之奋斗终生;合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则是认同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1]

其二,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延的界定相对宽泛,一方面,研究者普遍首先解析其为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爱国情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等政治性理想和政治性观念,另一方面,研究者往往将择业观念、道德水准、心理健康等等因素也作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延,间接主张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意味着、表现为高水平的上述因素。[2]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观点综述

思政研究进行近30余年以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整体评价始终没有跳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的框架,[3]即便在形势严峻的1989年也不例外。所谓“主流是好的”,主要依据是在各种调查和政治事件中,大多数大学生的问卷选择和现实表现基本符合党和国家的期望,也即对现实政治制度和我国倡导的政治思想表示认同和支持。研究没有进一步揭示大学生认同和支持的动机:作为理想自我的追求体现、作为现实自我的功利选择、抑或缺乏明确政治倾向的从众举动、还是其他,更没有对不同动机在人群的分布作统计。

存在的问题主要被归纳为少数大学生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化所征服,[4]在政治立场、道德水准、心理素质、行为模式上发生了异化,不能适应周边人际关系和社会需要。而这部分大学生的所占比例、异化程度、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大小等等关系到大学生思想素质矛盾的主要方面质变的重要问题,在现有研究中尚属空白。

三、教育与培养机制观点综述

在绝大多数研究者的视野里,考核与评价是附属于教育与培养的,教育培养机制决定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少数专门研究考核评价机制的文献,也把教育培养置于优先的、被保障的地位,把考核评价作为辅助性、检验性手段。教育与培养机制被认为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

其一、政治理论课。政治理论课被认为是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最为研究者所重视。早在政治理论课恢复不久,相关研究就已开始,随着社会形势发展,对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细化为四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政治理论课意义研究,研究者从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和效用着眼,主张其必须追随党的理论发展和国家政策变化,适应社会需要。[5] [6] 第二种是教学内容研究,主要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大学生乐于接受、容易接受的知识体系。[7] 第三种是教学方法研究,研究者们主张运用其他学科经过检验的有效方法充实政治理论课教学,譬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型教学、讨论式教学,反思教学等等,以期达到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绩效的目的。[8] [9] [10]第四种是教学效果研究,对教学实践和改革试验的成效作了分析检讨,试图总结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般规律,并提出相应对策。[11]

其二、思政工作。部分研究者认识到新形势下的高校环境中,政治理论教学的作用有很大局限性,必须辅以其他手段。辅导员被认为同学生接触的机会多、范围广、层面深,是高校中最了解学生的人,可以随时随地随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2] 有研究者主张应当为辅导员提供相应的制度和物质保障,使其工作同高校两课教学有机结合。[13] 研究者也发现,现实中的辅导员群体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明确、激励不足、结构不合理,个人发展缺乏保障的问题,使政治教育职责很难落到实处。[14]

其三、社会实践。少数研究者注意到思想政治素质源于对实践的认识、受实践状况制约、最终必须落实为一定的实践活动;故主张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实践的认识能力为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总结能力,使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内生机制在学生身上不断增强,并积淀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反对过多重视学生对既有结论的记忆。[15] 有研究者延伸了这种思路,分析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促进作用。[16]

其四、研究探讨。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具有了基本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社会阅历,在接受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后,能够对现实问题作分析总结,可以通过组织定向研究探讨提升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觉悟和热情,同时强化其对政治理论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四、考核与评价机制观点综述

由于考核与评价机制被认为是教育与培养机制的保障性制度安排,所以各类有关考核与评价机制的研究,都把检验教育结果作为首要任务,而作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政治理论知识成了考察的重中之重,在个别语境和场合甚至成了唯一的考察内容。与目标设定相称,在考核与评价形式的设计上,如何更好的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被作为基础性原则;就形态而言,目前设计出的各种具体考核评价形式基本是上文总结的具体教育培养方式的延伸。

其一、笔试考试。主流观点认为,笔试考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知识考察方式,能较好的反映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记忆和运用水平,必须予以保留。截止目前,还无人对此观点提出异议。还有人进一步提出,政治理论知识不同于专业知识,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专业课程,思想政治素质也不局限于对理论的理解记忆,限时限地、量化打分、答案唯一的现行考试办法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有很大的投机漏洞。他们主张,应当通过丰富考试形式、改善不同题型分数设置、分散考察内容、增加答案弹性等等手段完善笔试考试。[17]

其二、日常考察和评价。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质疑单纯依靠传统政治理论课考试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其中部分人都主张把考核与评价日常化、经常化,其核心思路是将思想政治素质分解为若干要素,配给不同权重予以量化,以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状况的调查为依据,通过打分方式进行评定;例如按照内涵、要素、行为表现等层次架构出思想政治素质评价模型,将学生的各项日常表现设置为模型内的不同指标,分配不同的分数权重,从而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状况作出其思想素质总体评价。[18] [19]

其三、实践考核。有研究者注意到一个人政治思想素质会表现为相应的行为,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观察大学生行为表现的良好平台,认为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实践环节,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对其政治理论课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具体方式可以是课堂讨论、社会调研、社会咨询服务,专业实习等等。同量化评价的取向不同,实践考核的评价被设定为评语、鉴定等非量化形式。[20] [21]

其四、研究考核。组织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研讨,不但被作为教育方式,也被认为是有效的考核手段;研究者认为,研讨表现、论文、调研报告等可以反映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运用水平,而且相对于试卷考试更具有综合性和真实性。研究考核的弊端也很明显,评价表准更多元化,难以运用和操作。

其五、其他观点。有观点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研究其考核与评价问题,认为思想政治素质和其他素质高度渗透融合,唯有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中才能全面把握其思想政治素质。该类研究都主张建立完善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从考评结果中综合思想政治素质有关因素,以之作为评价依据。[22]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探索和研究成果必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进行,使大学生培养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社会输送更好的人才服务。

注释

[1]《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个案》,徐海祥,全国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查研究》,李春雷,郑绘,《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刊

[3]《要造就大批继往开来的人才》,钟沛璋,《青年研究》,1982年第33期

[4]《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刘小云,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5]《高校政治理论课价值的新思考》王俊《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年4月刊

[6]《在“学习十七大精神”语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自主性的意义和策略》,杜方林,王富明,《考试周刊》,2007年第47期

[7]《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李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08年1月刊

[8]《案例教学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及其思考》,徐拯,《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11期

[9]《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李新生,《高教高职研究》2007年6月号中旬刊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素质综述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大学生之歌
秦皇岛技师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