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辨二则:“五属国”与“雍王守礼”

2009-06-30 01:01
民族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班固资治通鉴匈奴

龚 荫

笔者在研究中偶见史料问题二则,遂考辨之以飨同道。

司马迁撰《史记》卷111载:元狩二年(前121),“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居顷之,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班固撰《汉书》卷6载: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即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以处之”。对于汉元狩二年秋天,匈奴浑邪王率降众“四万余人”降汉一事,司马迁《史记》记载“徙降者(匈奴)边五郡故塞外……为属国”,班固《汉书》记载“其(匈奴)众合四万余人来降,置五属国”,加了一个“五”字,与原文就大大不一样了。稽考汉武帝刘彻元狩年间(前122-117)所置之“属国”,查遍史籍文献记载,根本没有设置“五”个属国,完全是一讹误。其后,司马光编集《资治通鉴》卷19沿用之,“为五属国”,以讹传讹。使汉代之民族地区设置情形,混乱不堪,难以缕析、弄清史迹。此舛误究其缘由,是由于班固最初的主观判断:认为“边五郡故塞外……为属国”,就是在“边五郡故塞外”各建立了一个“属国”。班固把司马迁写的历史改变了,与历史事实不符,后世治史者又或照抄,或沿用,因之,致使以讹传讹,以致贻误后世至今了。

司马光编集《资治通鉴》卷208载: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707)“夏,四月,辛巳,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弃隶蹄赞”。“雍王守礼”是司马光编集《资治通鉴》之误。“雍王守礼”即唐中宗章怀太子李贤之次子李守礼,李守礼为“雍王”是何时封雍王呢?稽核《新唐书》卷81记载:李守礼,本名光仁,唐隆元年(710)“封邠王”。《新唐书》记载为“邠王”并非“雍王”,“雍王”之说是讹舛。考证《旧唐书》卷86记载;“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则天举哀于显福门,贬神勣为疊州刺史,追封贤为雍王。……睿宗践祚,又追赠皇太子,谥曰章怀。”又载:“(李)守礼本名光仁,垂拱初改名守礼,授太子洗马,封嗣雍王。……神龙元年,中宗篡位,授守礼光禄卿同正员。神龙中,遗诏进封邠王,赐实封五百户。”这就完全清楚明白了,即是:垂拱(685-688)初,李守礼为“嗣雍王”,“嗣”,继承、继位,李守礼是继承父李贤之称号爵位。“封”,赐给,封建帝王把称号爵位赐给臣子,此是神龙(705-707)中,唐中宗李显把“邠王”称号爵位赐给李守礼。“邠”,今陕西彬县,彬唐时作邠。这讹舛是谁之咎责呢?显然是《资治通鉴》编集者疏于一一认真审查所致。

[责任编辑贾益]

猜你喜欢
班固资治通鉴匈奴
班固救马
悬梁刺股
昭君出塞
胡三省苦心作注
匈奴王的珍宝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义退匈奴兵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飞将军抗匈奴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