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

2009-06-30 09:07任丽宇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设计原则对策建议事业单位

任丽宇

摘 要:文章在分析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和基本内容,提出了完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设计原则;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09-02

1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目前,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念相应发生了变化,逐步建立起了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理财为重点、以有利于自身发展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新机制。但是,从近年的工作实践中发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 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实;收入不透明和支出不合理,即该收的收不上来,该支的支不出去,或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把不应开支的费用也在帐上列支;经费的收支没有预算或有预算也不能很好地执行;财务管理制度松弛,经费报销不按审批程序办事;收入不作帐,设立“帐外帐”,巧立名目发放各种补贴;现金管理制度不严格等等。

上述表现违反有关规定、制度,造成事业单位收入流失,成本加大状况助长了小团体的趋利意识,导致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分配不公,相互攀比,人心涣散,为腐败的滋生提供温床,使单位办事业的宗旨受到严重损害。其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管理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单一,经费靠供给,由此而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事业单位走向市场以后,要求单位领导抓创收,发展文化产业,增强自我造血机能,这就必然会带来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随之而来的,要求事业单位的收入管理与支出管理相结合;预算管理与资金管理相结合;要求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加强财务内部控制,而实际情况是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财务管理某些环节失控,也难以避免。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重视,加之财会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不能发挥监控作用,这是财务管理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设计原则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是指: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对事业单位的计划实施、开支标准以及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其控制原则是:

①相互牵制原则。即一项完整的资金活动,在横向和纵向上必须分配给具有互相制约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职位分别完成,以相互牵制和监督。

②协调配合原则。指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与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各项手续紧密衔接,避免扯皮、脱节、减少矛盾和内耗。

③成本效益原则。应力争以最小的控制成本取得最大的控制效果。

3 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

①建立控制系统,规范动作程序。即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同时还要规范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运作程序、科学合理地设计业务流程,明确各个岗位和控制点监督控制的主要内容等。

②完善控制制度,明确控制标准。要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控制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流程制度、收入审核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凭证查验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等等。同时还要明确控制标准,因为没有标准也就无所谓控制。要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工作特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控制标准,如成本查用率、支出降低率等。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建立起适合本单位的指标控制制度,把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与自下而上的目标保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事业单位工作与经营活动良好运行。

③完善控制机制,提高控制效果。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触角要深入到单位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控制要不留死角。责权划分要明确具体,操作方便;控制不能控死,放开不能搞乱。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④讲求控制方法,加强风险防范。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要讲求科学的控制方法,要综合运用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复核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以及内部报告和内部审计控制方法。要区别业务的性质和工作的特点,合理地界定和动用不同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灵活组合,合理搭配,以求获得最佳的控制效果。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风险防范控制,即根据关键任务的着重环节,明确风险控制点,对控制点的活动加强预测并建立起一套预警、评估、报告、应急和防范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避免大的损失和失误。

4完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若干建议

①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内控意识,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应负主要责任。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全体员工在内控知识方面的宣传培训,使他们能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从而切实履行起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职责。同时设立合理的组织机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以增强组织的控制意识。灵活运用计划控制、目标控制、预算控制、定额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各种管理控制方法,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②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实行内部牵制制度,不相容职务分离。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建设好一支业务过硬、严以律已、思想业务素质好的财务人员队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钱账分离、物账分离,对出纳等岗位的职责进行限制性规定,同时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对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中华。

③加强票据管理。利用软件系统加强票据管理,规范票据领购、使用、登记等程序。严格票据缴验制度,购领新票据前必须将使用过的票据进行缴验,按照先领后用的程序,对未使用完的票据及时销号;严格按票据使用范围使用,各专用票据间不得串用;建立起收费票据使用登记制度,定期向财政部门报告领、用、存情况。

④加强债权、债务控制。定期对债权债务清理核实,尤其对跨年度的应收款加大催收力度,及时回收陈欠款项和个人借款,避免和减少资产流失,坏账损失须经严格程序审批核定,杜绝因单位财政财务不合规收支行为而引起的往来款挂账。

⑤资产保全控制。各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现金开支范围,核定每日库存现金量;支票填写须与发票、入库单、订单等核对;印章分专人保管,防止资金被挪用。实物资产做好产权登记,完善资产处置,避免资产流失。

⑥强化部门预算控制,重视与财政部门的沟通衔接。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按照财政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数,结合各部门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处室职责和工作任务等,编制内部分处室的责任预算体系,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财政部门要对纳入集中支付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用款,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

⑦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业务的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通过“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建立健全的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才能保证业务活动的正常发展,才能确保财经法规的正常执行,这是单位经营管理活动有序进行的保证。

猜你喜欢
设计原则对策建议事业单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