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情怀 千秋功绩

2009-06-30 01:01
军事文摘 2009年4期
关键词:船队郑和西洋

逐 日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远征亚丁湾执行护航行动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此次护航,与604年前郑和船队下西洋有同等重要的意义。600多年前,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国人都不会陌生,而大家并不熟知的还有郑和剿灭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盗集团,生擒了海盗王陈祖义。

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

明永乐年间,经济繁荣富庶,在对外关系上,明成祖朱棣重点实行开放政策,自登基后第三个月起,就派遣使者四处活动。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由208艘海船、27800名船员组成的庞大船队远航,满载着丝绸、瓷器和茶叶,从江苏太仓刘家港扬帆出海,开始了七下西洋的壮举。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制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船队规模庞大。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是由240多艘海船组成的一支联合舰队,其中大、中、巨型宝船60余艘,最大海船据称长44.4丈、宽18丈,宝船载重量估计为1500吨。船队的主体船舶为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五类海船,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指挥船、战船、补给运输船、交通船等。

宝船是整个船队的主体船舶,船体最大,上层建筑豪华壮观,为郑和、王景弘等领导成员乘坐的旗舰,也为使团的重要成员、外国使节所乘坐;马船,为中型宝船,是一种运输船,其功用与当时所谓的运输马匹的船相同,还兼有预备水军出征的功能;粮船,规模仅次于中号宝船,是装运粮食或食物的船,郑和使团每次奉命出使海外往返需两三年,必须带足2万多人的粮食;战船,是船队用来自卫的船,能防海盗袭击,也兼有作战的性能,但官兵随郑和下西洋毕竟不是海外军事远征,因而战船较多时间作坐船运输士兵;坐船,是士兵所乘坐的船。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以上五种船按用途进行合理配置的,适宜远洋航行,能容纳众多人员、载运大量物资,还能应对海上风浪的考验。

而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开始美洲航海探险时所率领的船队只有3只帆船,最大的“圣玛利亚”号仅120吨,34米长。哥伦布航海船队最大时也只有17只船,最大的船只载重量只有200多吨。1497年,达·伽马远航印度由当时欧洲最好的4条新海船组成,旗舰只有80英尺长,载重量只有120吨左右。达·伽马的船队最大时也只有20只船。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船队由5条帆船组成,其中最大的“圣安东尼”号120吨,最小的“圣地亚哥”号仅75吨。

人数众多,组织严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每次下西洋的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而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人、170多人、265人。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在人员分工上也十分严密细致。主要分为首脑指挥人员、航海技术人员、军事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四部分,他们各司其职。其中,首脑指挥人员是掌管航行、外交、军事、贸易等重大行动的决策和指挥中枢;一航海技术人员负责航海与修理船只;军事人员主要负责沿途与航行的安全,抵御敌对武装和海盗的侵袭;后勤保障人员负责采购供应物品以及后勤等事项。

船上配备先进武器

中国古代兵器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时代。从北宋到清代中叶是冷兵器和火器并存时代。明初,火器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不仅种类多,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使冷热兵器在军事装备中的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热兵器所占比例增多。而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理所当然地配备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

据历史考证,郑和船队中宝船、战船、马船、坐船就装备了先进的兵器,这是“舰队”最明显的标志。比如碗口铳,一种可灵活操作的火炮;喷筒,近似于火焰喷射器的“飞天喷筒”,可以喷出燃烧的火药,杀伤敌人,可用于攻守城寨和水战,火焰可远达数十丈。此外,还有火箭、火炮、烟罐、灰罐、弩箭、药箭、鸟铳、火砖、钩镰、过船钉枪、标枪等武器。尤其是使用了新兵器——“赛星飞”,这是世界兵器史最早关于水雷雏型的记载。

郑和船队还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为保证对整个船队进行有效及时的指挥和调度,还建立了完善的通信联络体系,船队配有交通艇、音响信号、旗帜等装备。史书记载,白天,船队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的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雨天,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用于通讯联系。

生擒海盗王陈祖义

索马里海盗由于近期频频作案而声名鹊起,实际上他们充其量不过千人,使用轻型的武器——AK47和火箭筒,劫持货船充其量不过百艘之数,比起600年前横行于南太平洋上的中国海盗王陈祖义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明洪武年间,全家逃到南洋人海为盗。盘踞马六甲十几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海盗集团头目之一,成员最鼎盛时期超过万人,战船近百艘。活动在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地。以劫掠过往商船、杀人越货为生,严重阻碍了海上交通。劫掠过万艘以上的过往船只,攻陷过五十多座沿海城镇,南洋一些国家甚至向其纳贡。

明朝把陈祖义视为心腹大患,开出了天价悬赏额:明太祖朱元璋悬赏50万两白银,他的儿子永乐皇帝朱棣的悬赏金竟然达到750万两(当时明朝政府每年的收入也仅仅1100万两),这使陈祖义成为有史以来悬赏金最高的通缉犯。

后来,他逃到了三佛齐(今属印度尼西亚)的渤林邦国,在国王麻那者巫里手下当上了大将。国王死后,他召集了一批海盗,自立为王,成为渤林邦国的国王。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下西洋时率军进剿陈祖义。当郑和船队经过时。舰队满载的宝物让陈祖义眼睛红了,陈祖义竟打算偷劫宝船。面对郑和船队的优势武力,陈先诈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却没上当,反而将计就计,在将陈祖义的舰队诱人埋伏圈后,指挥舰队突然施用各种火器密集发起攻击,陈祖义的舰船被焚毁10艘、俘获7艘,当场被杀的海贼就达5000多人,而郑和船队几无损失,但陈本人侥幸率残部逃脱。数月后,郑和的海军还是设法将海盗王陈祖义等人活捉。由于彻底消灭了这股海盗,当地百姓和过路商客无不称赞传颂,郑和声威随之大震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回国,把陈祖义押解至南京,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杀掉了陈祖义,并斩首示众,警示他人。

明宣德六年(1431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郑和奉命第七次下西洋,此次船队所到地方最多、范围最广,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诸国。宣德八年(1433年),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操劳过度病逝。郑和奋斗在海上,四海为家,创下了千秋功绩,最终也殉职于海上。

治盗经验:“治盗”先于“灭盗”

自古以来打海盗成功之举不外乎郑和方式和戚继光方式。郑和方式重在“治盗”,戚继光方式重在“灭盗”,两者针对的具体情况不同。对付索马里海盗当以郑和方式为先,积极用兵但谨慎动武。

打海盗首先需要赢得当地民众理解。索马里情况复杂,海盗属于半民半贼、又盗又恐的复合体,从历史渊源上说是国家经年动乱下的流民,也曾是心地善良的渔民,如今为谋生计不惜铤而走险,做上了绑人越货的勾当。如果国际海军一上来就围攻海盗,可能激起海盗鼓动当地民众与国际海军对抗,容易将事态扩大,战事也会越打越大。

有鉴于此,不妨汲取郑和解决海盗问题的经验。当年郑和在马六甲海峡应当地民众之托平定陈祖义部5000海盗,采取关注民生、建立治安的做法,使海盗失去了营生的环境,从而一举平定海盗组织。此后几十年马六甲海峡再无大的海盗为害。

猜你喜欢
船队郑和西洋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
西洋菜煲陈肾汤
对西洋弦乐艺术民族化的探讨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中国“郑和”号训练舰 抵韩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