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

2009-07-03 03:02杨冬钧唐文兵程丽平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国内外比较研究

杨冬钧 唐文兵 程丽平

[摘 要]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国内外高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差异,并针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主张借鉴国外教学成功经验,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丰富教学内容;改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构建科学的综合考核与评价体系。

[关键词] 国内外;体育教学特征;比较研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进一步拓宽了人才的培养领域,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把培养人才的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及全面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之中。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已无法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规律,为进一步贯彻实施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深化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制定高校体育工作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国外高校体育特征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特征、趋势和改革的新动向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等正在作为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想和潮流强烈地主导、影响、推动着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而要全面推进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教育体系,是教育在新世纪之初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在朝着共同的目标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它与本国本地区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就如同高等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高校体育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美国

自美国统一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和平历史,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使美国的综合国力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跃居世界第一。高校体育发展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最终成为世界上各国学习和借鉴的依据。首先是体育教学条件方面,齐全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先进的设备与管理,丰富的体育书刊资料,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师资配置,以及来源广泛的经费(如:政府和本校财政,面向公众开放的场馆设备、培训班等等的收费,以及来自社会上各界的赞助费);其次是体育教学方面,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个性、人格、兴趣、能力为目的任务,体育课为选修课或俱乐部形式,内容多、项目齐,重视节奏与娱乐运动,教与学始终是个宽松的氛围;第三是课外体育方面,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绝大多数,对自身体质有较明确的要求,当然国家对大学生的课余锻炼也有一定的要求,学校里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组织和辅导;第四是课余训练与竞赛方面,由于高校具备良好的设备、设施、教练员,高校成了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的摇篮,大学生的体育竞赛事务由大学生体协管理,并有完善的竞赛制度,根据全国重点、一般、专科院校分为三级竞赛,竞赛项目多,竞赛经费有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支持,十分充足,各校也可根据自身特色重点突出在某些项目上的发展。[1][2]

2、日本

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振兴,有了良好的教育作后盾,短短几十年日本综合国力上升到了世界前列,成为二战之后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体育在高校教育体制中也形成了较完善的体系。首先是受到美国教育理念的影响,日本构建了快乐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在终身体育与身心一体的思想指导下,在宽松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以及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新型“体育学力”,教学条件仅次于美国;其次是体育教学,综合国力的提高了,教学条件也飞速提高,这方面与美国类似,在内容上从60~70年代以“技术教学”“提高体力”为中心到80~90年代以“快乐教育”“更加快乐的体育”为中心,如今更偏重于对身体健康和健康生活的理解及对身体安全的保护,在教与学中,强调“享受运动乐趣”,评价注重学习过程;课外体育方面,大学生虽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国家要求大学生每天90分钟的户外体育锻炼,并强调参加体育活动的自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第四是课余训练与竞赛方面,学校运动部承担训练任务,与美国一样,高校是高水平运动员成材的摇篮,所不同的是运动会既是竞赛,又让师生、亲人、朋友之间体现出充实感、成功感和满足感等愉悦情感。

3、德法等西欧发达国家

德国法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经济实力居欧洲前列,在国际上是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属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他们的教育也十分发达,体育在高校教育中也有健全的体系特征,体育教学条件,场地设施强调实用,一切从有利于大学生锻炼健身出发,教师配置精良,外聘教师多于全职,充分体现在岗教师的竞争性,体育经费来源类似于美国;体育教学方面,德法等国大学普通系科均不开设体育课,但是,由于欧洲经济及文化的背景,参加体育活动已成人们普遍习惯,他们有口号是“我们要让聪明的头脑活动起来”;第三是他们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参加单项运动俱乐部,学生活动中心等锻炼,另一种是开选修课(学生可选可不选),对选修的同学进行辅导,实质也和俱乐部类似;第四是课余训练与竞赛,各高校有自己的运动队并组织训练,但高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由各地方体育协会承担,竞赛由职能相对独立的大学生体协组织和管理。

二、我国高校体育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同样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育管理机制。高校体育法规日益健全,师资数量日益增多,综合素质逐步提高。教学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功能日趋明确。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越来越多,高校体育科研活跃,质量不断提高,由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

1、教学条件

1978年的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和近代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越,旧中国的综合国力薄弱,从新中国成立到今,我国仍是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还达不到发达的程度。国内高校的体育场馆设备大都是在解放后,计划经济条件下调控下由国家教委统一部署修建的,因而大致相同。规模较大的大学均有体育馆,一般大学都有田径场(个别重点大学拥有2~3个),游泳池(或馆)、排球场、篮球场、单双杠运动场等。但因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拨款数额有限,场地设施比较简陋。多数高校开展的体育项目:篮球、田径、游泳、健身操、武术、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随着各省、市、地区经济条件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改善了校园各方面条件,其中体育场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改善,个别高校体育设施可以提供更多的体育项目,如:网球、体育舞蹈、艺术体操、旱冰、跆拳道等。近几年国内各高校都扩大招生,人均面积本来就少的体育场馆越来越不能满足体育教学和日常锻炼的需要。

体育书刊资料方面,普通高等院校都设有体育资料室的较少,重点大学设体育资料室的较多,且书刊资料种类齐全,管理也比较好;一般本科院校体育资料较重点大学少,且缺乏专人管理;大专院校体育资料不齐占绝大数,管理也比较差。体育师资队伍方面,高校体育师资还处在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师资队伍相对稳定。职称结构趋向合理,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按比例看,存在不平衡现象,突出表现为教授少,助教比例不足。从能力结构上分析,“纯技术型教师较多,技术理论型较少”。在学历结构上,具备博士学位的教师较少,据统计,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绝大多数是本科学历,还有极少数是专科毕业生。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培养体育硕士生起步较晚。目前,体育师资培养虽已形成“在职”与“进修”等多形式、多层次教育的途径,但在政策上,各高校之间仍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2、体育教学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一直是以课程为中心而构建的,它主要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不断改进来实现与完成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这个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建立、规范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课程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强调课程的“中心环节”,“基本途径”的作用,因而在课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已初步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以课程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程,成绩的优劣与其说是身体素质与技术水平相结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毕业和评优等。现行高校体育教学也越来越暴露出一些问题,课堂教学教材内容陈旧、单一,每学年达标、考试项目繁多,仅《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就涉及约20个项目,每年身体素质测试就占了近10学时,教学项目约20个大项,每个项目又不能有较多的学时,因而在一定学时内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教学内容。由于体育课是按《教学大纲》授课的,其具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的特征,致使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围绕达标考核而教学与练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锻炼的兴趣,压抑了学习的热情,使体育锻炼成为被动的活动。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他们的兴趣、爱好日趋稳定、集中,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并逐渐成熟,他们已不再仅满足于被动的体育课,而更热衷于开放、活泼、主动参与的锻炼形式。在开课年限上,本科为两年,大专为一年半,有条件的少数高校三年级开设,研究生体育课一些高校也逐渐重视起来。在课的类型设置上,各高校根据本校教育总目标和体育学科自身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基础、选项、选修、保健体育课。后两课各高校按条件自行开设,体育课又分理论与实践两块,分别占一定的课时比例,当然主要还是实践课。

3、课外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

随着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参加课外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人数在递增,参加的方式表现出多样化、科学化,主要以兴趣体育为主,但高校的场地器材少,课外体育管理薄弱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大学生课外体育的健康发展。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各省均有高水平专业体工队,各市均有体校,而多数高校训练条件简陋,不能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摇篮,高校运动队一般由各校财政解决训练经费,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代表着各高校及区域高校竞技运动的发展水平。大学生运动会由大学生体协组织与管理,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学生综合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届,各单项竞赛每年可举行一届,按高校层次、运动队水平分甲乙组进行,竞赛经费由政府财政拨款,少数单项竞赛有社会各界的赞助,大学生运动会是各高校交流体育教研经验、联系师生感情的重要纽带。

三、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特征的启示

国外高校的体育特征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有很多启示,笔者认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才促进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正确地认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指导式”等教学方法,避免强调那种整齐的对立,解脱学生,进入到积极的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

2、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要拓宽,包括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体育道德教育、运动教育、闲暇教育、体育审美教育等方面,体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和时代化的特征;教学内容的深度方面,实施可接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世界性与民族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内容和要求。

3、改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由模仿教学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强调教学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实效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强调对学生学习法和练习法的指导。在组织形式上,要考虑趣味性的因素;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

4、构建体育课的综合考核与评价体系

评价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淡化评价的甄别、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评价的内容包括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等方面,应把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在评价的主体方面,由仅有教师参与的唯一方式转向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力求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方法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邓星华,杨文轩.“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体育学刊,2002,9(1):12-14.

[2] 高嵘,吕武平.对我国多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述评与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1998(6):18-2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1999-06-13.

[4] 曲宗湖.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4).

[5] 张学亮.美、日、俄与中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198-201.

[6] 林致诚.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的现状调研[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56-58.

[7] 杜国如.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2):70-72.

猜你喜欢
国内外比较研究
国内外老年医疗保险制度比较研究
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
国内外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国内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差异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