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稳定的负向作用

2009-07-06 03:54侯赞华
科教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执政党民主政治

侯赞华 常 泓

摘要 网络的出现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政治生活的方式和政治参与方式,大学生群体借助于网络作为媒介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生活和政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起到了负向作用。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应积极探索,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借助于网络作为媒介直接或间接影响政治生活的行为。作为伴随着科技迅猛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群体,在当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后,他们就开始从网络获取政治信息,利用网络表达政治诉求,并凭借其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充分的政治参与行为能力,熟练的网络技术等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起到负向作用。

1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稳定的负向作用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将会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造成大学生群体思想混乱。在传统时代,由于社会控制的需要,执政党和政府掌握着各种传播工具的绝对控制权,通过各种传播工具和媒介控制着整个国家和社会,推行执政党和政府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传播,维护政治秩序。但在网络时代,网络政治参与冲破了言论的阀门,各种思潮之间相互激荡,相互影响,而执政党和政府想要通过传统的手段进行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控制显得困难重重,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作为民主政治思想根基的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时代将面临着严峻挑战和生存危机。而且,在现实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部分人简单地将西方的民主嫁接为中国的民主,以西方政党的执政制度、执政目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来评价执政党的民主执政,混淆了执政党民主执政的思想根基和基本概念,使大学生在多种思想面前无所适从,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将会造成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的盛行。互联网是个虚拟的自由、开放的社会,也是解构了现实社会权威秩序的无差别空间,网民的言论、行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与规则约束而走向个人逻辑的方式。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是基于公民的责任感,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而是凭着心中激荡的冲动来参与政治,有时甚至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中的从众特征比较明显,理性化程度不高。大学生会经常借助网络空间进行宣传鼓动,激发情绪,扩大影响,使政府决策陷于被动,尤其是组织化的网络政治参与,在现存的制度供给无法容纳突然膨胀的参与需求时,更是蕴涵着相当大的政治风险,它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极易冲破制度的束缚而造成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使追求正义的豪情沦为多数人的暴政。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效果有限,削弱了其对社会建构的影响。由于缺乏足够的民主实践与民主训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在现实政治中也日益显现了其局限性。在网络的虚拟现实中,欺骗性信息比较多。虚假的信息可能会误导公众,使公众的政治判断和评价发生偏差,执政党的政策不能及时得到受信息蒙蔽或信息缺失影响的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而使政府政策的实施和贯彻难以顺利进行。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组织也可利用网络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造成政治混乱,导致信息蒙蔽,扰乱执政党民主执政的信息供给。因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是间接的、无形的、渗透的、有限的,它难以对执政党的民主执政和政府运行机制如选举、政府人员组成、行政决策等产生非常直接和深入的影响,造成其对公民社会建构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与信心,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巨大阻力,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与社会稳定的维护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对于社会稳定而言,它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扰乱社会正常秩序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大局。在现代社会,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新型方式促进社会的稳定,实现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规避其对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在网络这个虚拟现实中,尤其需要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秩序混乱。虽然自1996年以来,我国政府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及互联网的法规和条例,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法律的一些内容已经明显滞后,或者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加大网络立法步伐,逐步完善网络立法,建立比较规范的网络法规制度。立法要适时跟进,在遵循网络立法针对性、整体性和国际性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基本法和行政法规的建设,形成一套完备的、操作性强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在立法内容方面,网络法律体系要对网络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网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网络的功能利用等作出详尽的规定,在规范网络参政秩序的同时,为公民网络参政行为提供一个法制化的管道,确保公民在网络中言论自由权不受压制,自我利益能通过正常途径得到满足。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豍努力加强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马克思(下转第86页)(上接第84页)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和网上宣传,确保互联网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不断宣传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在网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对国家和政府权威的认同,引导大学生网络化政治参与的正确价值取向。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丰富网络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时代性、生动性。只有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手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才能富有实效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才能不断使大学生网络政治意识的培养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更具有教育效果。

(3)培育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逐步培养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公共精神。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定义为“被内化于该体系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豎网络中,大学生会用网络政治中的价值选择与现实社会的政治体系的作为进行比较,进行价值判断,最终形成自己的政治观,从而采取相应的政治行为作用于政治系统。在网络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防范群体的盲动和聚众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健康发展。要提倡并制定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以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使民主、法治、责任、权利与义务观念逐渐内化为其自身的道德信念,有利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猜你喜欢
执政党民主政治
中国式民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尼日利亚 民主日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政治法律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