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09-07-06 03:54肖京林
科教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高校问题对策

肖京林 许 敏

摘要 地球是人类家园,而今她却伤痕累累,面对生态、社会危机,可持续发展应运而生。我国在20世纪末进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新的教育阶段。高校作为我国学制体系中高级阶段,肩负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任。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探索与摸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针对高校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普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促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 问题 对策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生活的地球已有70亿年的历史了,有生物的历史40亿年左右,人类的出现只有400万年,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活动才不过数千年。先有地球后有人类是个不争的史实,地球养育了一代代人类,支撑着人类社会一步又一步的发展。

人类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农业经济时代,随后进入了工业化阶段,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跨进。工业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创造了比它以前各发展阶段高出千百倍的经济总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展现了工业社会的文明。

但是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在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中。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却消耗了大量的地球资源,过度污染了人类与千万物种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恶化。

1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1.1 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豍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一方面要受到社会强有力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对社会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重要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面对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呢?是选择传统的教育还是要求新的教育观呢?

当今工业经济时代,教育成为一种工具,即教育的功利化。在这样的功利观的影响下,人们崇尚“力量”,把“征服”和“竞争”视为人生的常态。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分割开来,人们一味地追求其经济效益,一味地去征服自然,而忽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却不思回报。由此产生了生态危机,我们的地球家园已满目疮痍,人类也面临着生存危机。教育是在环境中的教育,没有环境,何谈教育。

这要求教育要恢复人性自然,要破除一切的束缚:见素抱朴,回归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要求教育从功利化转变为教育生命化。教育生命化要求人们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而达到人、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教育生命化的一种表现。“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表达环境与发展议题的关键……它也是组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道德意识、价值、态度、技能和行为的关键。”豎只有充分依靠教育,依靠科技,才能让社会永续发展。

1.2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具有扎根于当地的经济、生态、社区和社会,充分认识并参与解决现有危机。”

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同于环境保护教育,它是整合环境教育和发展教育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它的核心。“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第一,促进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必要的变革,以实施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民主、人类安全及和平;第二,传播形成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改善对自然资源、农业、能源和工业生产的管理所必须的认识、技术诀窍和技能;第三,确保拥有愿意支持各个部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改革的见多识广的公众。”

1.3在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易于接受先进思想的特殊群体。他们思维开阔,具有受教育程度高的优势,他们往往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有可能也有必要率先实现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实现对传统的经济生活的跨越。对他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可塑性很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一旦形成,对其终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整个社会,对整个中国、世界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对解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后,就会对没有受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下一代和老一代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只有这样我们人人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解决人类社会所面对的生态、社会危机。这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中国领导层逐渐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逐步加强了对环境问题的管理工作,并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进入90年代,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增强,与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主流进一步靠近。为了加强环保的力度,改善我国环境的状况,近20多年来,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各级环境管理机关,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层次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也不例外。“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亚太地区大学校长务虚会上强调,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校环境教育工作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目前中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也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进行持续和深入的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因此,要大力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有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就整体而言,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深刻,对生态保护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很肤浅。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对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掌握不多。

2.2 我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环境类相关专业与非专业之间发展存在着不平衡

由于只注重环境类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因而忽视了对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致使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发展滞后。

很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其相关专业,并且是作为专业课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其他专业则很少或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另外目前可持续发展教育无法形成上下贯通的体系,导致学生整体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较差,自然观、生态观、环境观、节约观的意识比较淡薄。同时,课程设置单一,且多是选修课为主,无法深入到各个学生。首先表现在除以环境教育为主体的系和专业以外,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仅限于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这种局面与其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的本质是不协调的。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后可持续发展意识仍然不强。其次,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多以传统的书本学习为主,缺乏对实际生活的社会、大自然的观察与学习。

1995年国家环保局、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制定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纲要》中指出:“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至此我国高校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才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成为高校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环境教育明显滞后于国际发展趋势并且发展很不平衡,时至今日许多高校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有些高校即使开了环境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证。

2.3 学生的自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可持续发展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在我国,学生自主教育意识在逐渐发展,以大学生社团为代表。各个大学纷纷组建了环境保护以及发展的社团。如:清华大学绿色协会、北京大学环境与发展协会、大学生绿色论坛、云南大学唤青社等等。在这些社团中,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可持续发展的研讨、实地调研以及实际参与到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活动中来。随着我国学生社团的涌现,可持续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仅教育了自己而且还教育了其他人。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我国大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活动不够深入。目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类活动日渐增多,但基本上局限在单一的考察、咨询、探险等。一些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教育持久力不够。一些大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虽有所了解,但对其丰富的内涵却不甚了了。另外,大学生社团由于都是由学生自主组建的,其成员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参差不齐,对社团自身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3 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的对策

3.1 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式列入必修课程,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又能使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效果显著。教育部门要把可持续发展尽早列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使广大学生受到系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不仅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如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等课程纳入到公共必修课之中,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深刻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世界和我国相关出台的政策法律法规,让学生意识到仅靠法律手段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另外,在高等学校为非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开设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概论》等课程。这一课程开始可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以后应作为公共必修课开设。

3.2 在非环境类专业逐步开设本专业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选修课程

这类课程开始可作为专业选修课开始,今后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作为专业必修课。

非环境类大学生是否对可持续发展教育课感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一个教师能否做到授业、解惑,因此应当重视选择教师。精于一门课的教师,可用其开讲座,对于广博且有相当深度知识的教师则可讲授全教材。各高等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步骤,有条件的学校应三步同时实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使学生具有评估和处理他所关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技术和行为。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全面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时效性,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环境意识,提高自己的环境素质,这样才能促进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达到提高大学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同《世界21世纪议程》所指出的:要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之教育方向 ”,“大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及技能和行为,并实现公众对决策的有效参与。”

3.3 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1)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大学学生社团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力量,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其教育功能不亚于常规的课堂教育。第一,定期组织社团成员的学习。在社团招新的时候应当对新进成员进行教育。另外,要定期进行全体成员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习,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做到与时俱进。第二,学生社团举办的各类活动,应深入进行,使活动的教育持久力得到有效的保证。第三,充分发挥其“同辈教育”的功能。由于学生社团的参与者都是年龄相仿,学生可以在学习、生活中不断用自身的行为去教育同伴。而且,参与到社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习不同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集思广益,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科交叉性与综合性。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可通过办展览,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座谈,演讲,环保比赛,游戏,组织收看报纸、杂志、电视,或利用网络等媒体形式进行教育,调动起学生的自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要以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节日如地球日,报纸、杂志环境日,植树节,气象日等为主题,开展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有深度的环境教育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加深对学生的影响。在校内,可以设置读报栏、心得栏、时事栏,定期向学生们宣传环保知识。在课外,可以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还可以进行环保调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和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宣传,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进行宣传,使大学生树立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己任的思想。

注释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5.

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可持续发展教育.王民等,译. 2002:2.

张远增.可持续发展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21.

John Huckle,Stephen Sterling.可持续发展教育,王民等,译.2002:286.

参考文献

[1] Rosalyn Mckeown著.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指南. 王民,蔚东英等,译.地质出版社,2005.

[2] 刘伟辉.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7.8.

[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1987.

猜你喜欢
高校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