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在翻译中的影响

2009-07-06 03:54辛晓萍
科教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思维方式翻译差异

辛晓萍

摘要 思维与语言相互影响,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对语言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以及其对语言及翻译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几种相应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思维方式 差异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思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语言便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思维的重要载体。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载体,没有语言,思维无以表达出来,无以定其形;而思维反过来支配着语言,若没有思维,语言就只是一堆符号,没有内容与实质。思维支配着语言,语言又反过来反映了思维。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反映形式,翻译也是一种思维活动,翻译是把一种思维形式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方式的过程。汉英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但其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又在一定程度上了影响了语言。因此在翻译中把握译入语与源语言的文化差异,避免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造成的硬译是很必要的。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汉英的思维差异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作简单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

1 中国人重直觉而西方人重逻辑

中国的儒家道家文化提倡悟性,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直观的。中国人更多的依赖于自己的直觉。西方人更注重探索世界的根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注重形式逻辑、理性的思维方法。中国人这种“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具体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这种“尚思”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上首先表现为汉语的形象性与英语的功能性。在汉英词汇使用的层面上来看,汉语多使用具体形象的词汇来比喻抽象,以物表感,状物言志。如“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这个比喻是汉语言形象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翻译的时候,保证译文读者能读懂的前提下,可以用直译再现原文的形象,让译文读者凭借共享的文化知识理解其喻义,也可以用意译直接表达喻义。而英语中多用抽象的词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深刻把握两种语言的差异,译成地道的汉语。如He came back home with absentness. (他心不在焉的回到家。) “absentness”是个抽象词,在这里将它翻译成“心不在焉”,符合汉语的形象化特点。

汉语形象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丰富的量词。如一支笔(a pen)、一朵花(a flower)、一匹马(a horse)、一口猪(a pig)、一堵墙(a wall)、一扇门(a door)、一块蛋糕(a cake)等。(陈宏薇,1998)英语中仅用一个”a”即表达了数量,远远没有汉语的形象和生动。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中要注意虚实转换,也就是要注意把

汉语的具体形象的词汇与英语的抽象词汇进行互译。

2 中国人重整体而西方人重个体

传统的中国哲学认为天人合一,自然界和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化,人类依附于自然又独立于自然,因此西方人崇尚个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在语言中就是:

(1)汉语词义较笼统,而英语词义较具体精确。如汉语中,“他坐车走了”中的“车”可指公共汽车(bus),也可指出租车(taxi),还可以指卡车(track)。汉语中只是一个“车”,但是英语中分的很清楚。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汉英翻译时,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所用的词,以确保翻译的精确性。

(2)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中国人把宇宙看成一个整体,由“道”或“气”组成;而西方人强调宇宙是由一个一个的原子构成,更强调原子的独立性。中国人强调整体,注重的是整体感,而西方人强调个体。这种差异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子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组词造句中完全按照逻辑和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决定词语和分句的排列顺序(连淑能,1993)。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连淑能,1993)。英语句子常用各种连接手段,如定语从句、分词、介词短语等来连接,使整个句子显得结构严谨,注重以形显义。汉语重意合和英语重形合这种特点之于译者,就是要求在英汉翻译中,可把一个长句翻译成若干短句;在汉英翻译中,可把若干短句连成一个长句。如:卢沟桥是一座石桥,在北京郊区,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该城著名的古迹之一。(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800 years, Lu-gou Bridge which is in Beijings outskirts, is one of the citys famous historic sites.)上述译文把握了汉语的特点,把几个汉语短句按照内在的逻辑顺序连在了一起成为一个长的英语句子,是地道的英语。

3 中国人重主体而西方人重客体

中国人以人为本,重视主体思维,在研究问题时,习惯从本体出发。而西方人偏重于对于客体的调查与研究,形成了客体型的思维方式,把客观自然世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中心。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句子结构上就是汉语叙述的视点往往落在动作的发出者身上,多以人称即有生命的生物作主语,多采用主动语式;而英语中多采用无生命名词做主语,以一种客观的口气描述某件事情,多采用被动语态。这个特点之于译者,就是要求在翻译时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变换语态,增减人称,使译文变成地道的译入语语言。

如:今天邀请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

You have been invited to this forum today to exchange ideas and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in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fields and revolutionary work in general …(包惠南,包昂,2004)

该译文根据原句的表达习惯省略了主语,同时将原句的宾语变成译句的主语以强调邀请的对象,同时变换了语态,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另外,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还表现在肯定与否定思维方式的转换。这就需要在翻译的时候,以保持原文意思为前提,变换表达角度,进行正反互换,即正说反译或反说正译。如“知其一不知其二”翻译成“be aware of one aspect and be ignorant of another”,在此处把“不知”对应翻译成了英语中的 “be ignorant” 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对语言造成了很大的差异。译者应该仔细弄清楚这些差异,才能在翻译中避开母语思维的干扰,使翻译的语言更加地道,更加流畅。

参考文献

[1] Theo Hermans.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2] 马会娟.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3]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2003.

[4] 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 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思维方式翻译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