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情境教学策略

2009-07-07 07:36陶晓霞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头饰创设笔者

陶晓霞

“情境教学策略”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有效教学。

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头饰表演、画画及音乐等多种形式,创设出符合直观原则的情境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用画画或实物演示创设情境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具体、直观,又是自己熟悉的形象来帮助识字,效果会更好。

在教 “山”字时笔者就利用画图画的方法。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接着让学生画一画,再让学生与山字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把“山”字写一遍。这种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形式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很快接受了生字,此后在学习象形字后,一般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慢慢地学生也掌握了这种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以生活展现情境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是一个从生活到文本、再由文本到生活的过程。那么如何让课堂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如何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

冀教版一年级下册《风》,用儿童画的语言描述了风带给人们的感受,语文学习强调感受和体验,风这种自然现象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但作者将其变成了一种文字的东西,怎么去理解它、感悟它呢?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风”再回归自然,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觉风的存在,去感悟课文的语言。笔者在教学《风》时,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后,带学生去上了一节室外语文课(选择有风的一天),作为对课文的延伸。学生亲自听听风怎样唱歌,看看风怎样跳舞,怎样游戏,一个个兴致高昂得不得了。笔者趁机对学生们说:“大家再找一找,哪里还有风娃娃的身影?”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都抢着发言,有的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风筝满天飞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舞蹈了。”有的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帽子要飞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淘气了。”……在愉悦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以多媒体画面和音乐再现情境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时”一段时,笔者让学生先观看录像,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以头饰表演体会情境

头饰表演就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融自己的理解于角色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这篇童话时,就可在学生理解文中内容后指导表演。可请5名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老马。表演前,在教师指导下,小演员们进入“我就是公鸡”“我就是啄木鸟”“我就是……”的角色,去充分体会不同的人物思想性格。例如,一出场的公鸡要得意洋洋,啄木鸟要显示出诚意,表示出它对比美不感兴趣的语调……通过表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懂得了“美不美不光看外表,得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

以语言描绘情境

以语言描述为主的情境创设,能使学生感知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教师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知及想象而进入情境。

《尖尖的草帽》这篇课文整体是围绕孩子的心里活动展开的,没有对话,段落很多,句式很长。在初步感知课文时,笔者结合动画课件声情并茂的复述课文,像讲故事一样,以美的视听激活文字,使师生共同沉浸于故事中小男孩美好的想法和感受中,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有助于学生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情境教学遵循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注重了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认识周围世界。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他们,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学生一旦入境,会全力调动自己的认识经验参与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解决问题,形成一种激情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镇大山东庄小学)

猜你喜欢
头饰创设笔者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炫彩头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头饰类恐龙
西班牙流行止痛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