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字词勘误

2009-07-07 07:36阳建雄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水浒传

关键词:水浒传 字词 勘误

摘 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虽然经过了专家们的认真校订,但其中的一些字词“仍有不妥以至错误的地方”,比如第五十回“打破祝家庄得粮五千万石”中的“五千万石”应为“五十万石”;第六十一回“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中的“乙丑月”应为“丁丑月”或“乙亥月”,“丁卯时”应为“辛卯时”或“丁酉时”;第六十六回“再调孔明、孔亮扮做仆者”中的“仆者”应为“乞者”等。

《水浒传》流传的版本很多。在众版本之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影响比较大。这个本子虽然经过了专家们的仔细审订,但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些字词“仍有不妥以至错误的地方”。本文拟对小说中存在误用的四个词语进行校订。不对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水浒传》爱好者批评指正:

一、第五十回“打破祝家庄得粮五千万石”中的“五千万石”

《水浒传》第五十回:宋江率军“打破祝家庄得粮五千万石”①。按:此句中的“千”字当为“十”之误。试简要分析如下:

第一,“十”与“千”这两个字,在《水浒传》中确实存在误用的情况,比如小说第三回中金翠的典身钱“三千贯”,有学者就认为是“三十贯”之误②。“十”与“千”这两个字之所以会出现误用,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的字形非常相似。——像这种因字形相似而出现传抄错误的现象,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少见。

第二,从常理来说,祝家庄根本就不可能存储五千万石粮食。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要举两个数据来进行对比就会知道。第一个用来对比的数据是天宝八年唐代的储粮数量。众所周知,开元天宝是唐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富足的时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一时期唐帝国的粮食存储情况是怎样的呢?据史料记载,天宝八年全国积储的粮食是九千六百零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③。第二个用来对比的数据是北宋京城正仓的储粮数量。宋代的正仓亦称官仓,其作用是贮藏国家征收的漕粮和布帛等物资,以供庞大的国家机器的需要。北宋京城的正仓储粮数一般是“年五百万石,最多时年七百万石”④。——唐天宝八年全国的存粮尚且只有九千六百零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北宋京城的正仓储粮数也仅五至七百万石左右,作为“郓州地面”上一个小村镇的祝家庄,又怎么可能储备五千万石粮食呢?

第三,从祝家庄的规模和人口数量来看,根本没必要储藏五千万石粮食。关于祝家庄的规模和人口数量,小说第四十六和第四十七回中共有四处文字进行了交待,兹引录如下:

山前有一座凛巍巍冈子,便唤做独龙冈。上面便是主人家住宅。这里方圆三百里,却唤做祝家庄……庄前庄后有五七百人家,都是佃户……(第四十六回)

此间独龙冈前面有三座山冈,列着三个村坊:中间是祝家庄,西边是扈家庄,东边是李家庄。

这三处庄上,三村里算来总有一二万军马人等。(第四十七回)

原来祝家庄又盖得好,占着这座独龙山冈,四下一遭阔港。那庄正在冈上,有三层城墙,都是顽石垒砌的,约高二丈。(第四十七回)

老人道:“只我这祝家村,也有一二万人家。(第四十七回)

关于祝家庄的规模和人口数量,以上所引的四节文字有相互抵牾的地方;虽然如此,有一点我们还是能肯定,那就是祝家庄只不过是郓城梁山附近的一个与扈家庄、李家庄大小相差无几的村庄,其人数绝对不会太多。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我们姑且作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祝家庄生活着十万人(——之所以说这个假设很大胆,是因为即便在全国人口已达到了十二亿的2000年,下辖十一个镇、二十七个乡的郓城县,其人口也只有一百零二万左右。在全国人口只有一亿左右的宋代,整个郓州的人口恐怕也不会达到十万)。按人均年粮食占有量579公斤计⑤,祝家庄这十万人年消耗粮食不会超过六千万公斤,也即一百万石(《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古代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⑥)。如此说来,“五千万石”粮食至少可以供祝家庄坐吃五十年!虽说宋朝非常重视储粮,比如宋代太祖就认为“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但作为北方一个普通小村庄的祝家庄,笔者认为实在没必要存储这么多粮食。

第四,“五千万石”应作“五十万石”,在小说第四十七回中也可得到印证。

在小说第四十七回中,宋江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若打得此庄(指祝家庄——笔者注),倒有三五年粮食。”——从宋江的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知道:祝家庄储藏的粮食可供当时(指打祝家庄时)梁山上的全体人员食用三至五年。笔者认为当时梁山上的人员在三至五年时间里,所消耗的粮食也就是五十万石左右。——这个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相关的数据作基础。支撑这个观点的第一个数据就是当时梁山上的人员数。宋江决定打祝家庄时,梁山究竟有多少人呢?虽然小说只笼统告诉我们“即目山寨人马数多”,并没告诉我们具体的数字,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小说的某些文字里揣个大概。众所周知,攻打祝家庄是宋江上梁山后的第一次亮相,从“若不洗荡得那个村坊,誓不还山”的决心来看,宋江对此次出征是相当重视的。小说第四十七回明确告诉我们,被宋江安排前去攻打祝家庄的头领为十八人,约占了当时梁山总头领数的一半;不仅如此,而且武艺高强的头领如花荣、林冲、秦明、李逵、黄信等都在其中。由此我们可以作出推断,随宋江前去攻打祝家庄的人马数至少占了梁山总人马数的一半。随宋江前去攻打祝家庄的人马数,按小说的说法为六千六百来人,那么梁山当时总人员数量也就在一万三千左右。支撑这个观点的第二个数据是宋代人均粮食占有数。关于宋代的人年均粮食占有数,有研究者认为是五百七十九公斤,即十石左右。即便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数字也不算低。有了如上这两个数据,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梁山一伙维持三至五年的生活,的确只需五十万石(而不是五千万石)左右的粮食。

第五,“五千万石”应作“五十万石”,还可得到其他本子的支持。据笔者所知,岳麓书社2004年出版的《水浒全传》⑦、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梅氏藏本《水浒传》[⑧、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水浒全传》(甘英校注)⑨等,都是作“五十万石”。

二、第六十一回“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中的“乙丑月”和“丁卯时”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在下今年三十二岁,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⑩按:卢俊义的话里有两处错误,即:“乙丑月”应为“丁丑月”或“乙亥月”;“丁卯时”应为“辛卯时”或“丁酉时”。试分别说明之:

1.“乙丑月”应为“丁丑月”或“乙亥月”。

古人用十二地支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相对。干支记月的方法因时代而异,一般说来,夏建寅,周建子,秦建亥,自西汉以后又恢复了夏建寅制。根据流行至今的夏制,一年十二个月的地支分别为: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十一月子,十二月丑。每个月前的天干搭配则依年干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方法被前人编成了一首歌:“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根据这首古歌的说法,若年干为甲,则寅月之干为丙,是为丙寅,其余十一个月则依次为丁卯月,戊辰月,已巳月,庚午月,辛未月,壬申月,癸酉月,甲戌月,乙亥月,丙子月和丁丑月,其中并没有乙丑月。也就是说卢俊义说自己生于甲子年的乙丑月是不对的,这中间要么错了天干,要么错了地支。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保留地支,改“乙丑月”为“丁丑月”;第二种是保留天干,改“乙丑月”为“乙亥月”。

2.“丁卯时”应为“辛卯时”或“丁酉时”。

古人把一天十二时辰分配于十二地支,每地支又配以一天干。时支配干因日干之不同而各有异,其具体方法亦被前人编成了一首歌:“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 壬子是直途。”根据这首古歌的说法,若日干为丙,则子时之干配戊,是为戊子时,其余十一个时辰依次为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和己亥,其中并没有“丁卯时”。也就是说卢俊义说自己生于丙寅日丁卯时是错误的,这中间要么是天干出了问题,要么是地支出了问题,改法亦有两种:第一种是保留地支,改“丁卯时”为“辛卯时”;第二种是保留天干,改“丁卯时”为“丁酉时”。

三、六十六回“再调孔明、孔亮扮做仆者”中的“仆者”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写:“(再调)孔明、孔亮扮做仆者,去北京城内闹市里房檐下宿歇。只看楼前火起,便去往来接应。两个听令去了。”{11}按:“再调孔明、孔亮扮做仆者”中的“仆者”有误,应为“乞者”。

诚然,单就上文所引的这段文字本身而论,“仆者”一词并无不妥之处;但我们如果把这段话放到原文中来看,就不难发现它与后文对孔明、孔亮的描述不一致。我们且看后文是如何写孔明孔亮的:

只见孔明披着头发,身穿头皮破衣,右手拄一条杖子,左手拿个碗,腌腌臢臢的在那里求乞(——注:下横线为笔者所加。下同)见了时迁,打抹他去背后说话。时迁道:“哥哥,你这般一个汉子,红红白白面皮,不像叫化的。北京做公的多,倘或被他看破,须误了大事。哥哥可以躲闪回避。”说不了,又见个丐者从墙边来。看时,却是孔亮。时迁道:“哥哥,你又露出雪也似白面来,亦不像忍饥受饿之人。这般模样,必然决撒。”{12}

所引的这段文字明明白白告诉读者:孔明、孔亮是以乞丐的面目出现在北京城里的。——前文说孔明、孔亮奉听吴用之令扮做“仆者”,后面却他们扮的是乞丐,前后明显矛盾。因此笔者认为结合小说后文的文字来考察,“再调孔明、孔亮扮做仆者”中的“仆者”应是“乞者”之误。

除上述几处外,《水浒传》中还有好些地方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限于篇幅,笔者不拟逐个分析。

(责任编辑:古卫红)

基金项目:湖南省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建设学科资助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阳建雄,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1}{10}{11}{12}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03,847,914,917.

② 吴越.品水浒(品人篇)[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31.

③ 杜佑.通典(卷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291.

④ 刘彦威.宋代粮食政策略述[J].古今农业,1994,(2):31.

⑤ 蔡建文.农道:解读中国粮食问题[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204.

⑥ 史东.简明古汉语词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433.

⑦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4:404.

⑧ 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31.

⑨ 施耐庵.水浒全传[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564.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春节居家读《水浒传》
《〈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明清两朝为何查禁不了《水浒传》
半斤八两
小莫语录之“武松”篇
《三国演义》《水浒传》兄弟大不同
四大名著的雷人简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
四大名著四句话
四大名著四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