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培育大批创新型人才

2009-07-09 08:24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4期
关键词:技术装备文凭学问

柳 斌

2009年5月9日,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委员柳斌出席“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并发表讲话。柳斌强调教育质量问题,并要求全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非常高兴能够出席全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这次论坛有这么多人参加,明天开始还有57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会在这里召开,作为一位搞基础教育的老同志,我感到非常高兴。希望教育装备部门充分发挥出你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技术装备工作做得更好。

在党和国家正确领导下,近些年来我们整个教育事业成绩很大,实现了世纪性的跨越。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模式开始转向大众化教育模式。1998年那个时候全国高校在校生400多万,目前已达2 700万左右,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1985年以前,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文化程度4.3年,现在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的程度是8.5年,而且从现在起,进入劳动岗位的新增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是10年以上。这些为我们国家经济、文化、科技、国防、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打下了非常有利的基础。

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看到面临的艰巨任务。21世纪我们教育的发展应该从以数量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质量提高为特点的新的教育模式。教育应该在质量上下功夫。要实现小平同志说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多如果素质很高的话那就是巨大的优势,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目前,我们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还很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任务还很紧迫,职业教育现在虽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存在一个努力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问题。

教育质量从哪里来?考试是提高质量的办法么?我觉得考试并不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办法。现在考试太多,学生负担过重,而且是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我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冰心老人就曾经发出呼吁:“救救孩子”。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初年了,冰心老人的呼吁仍然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我觉得提高教育质量,最主要的是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第二,要把校舍的建设和维护工程搞好;第三,要建立新的课程教材体系;第四,要建立高质量的技术装备体系。

这四方面不能截然分开,要形成一个整体,要形成合力。不要只是在考试上去做文章,把小孩子的学习时间由6小时8小时提高到9小时10小时以上,这种以牺牲学生的体质为代价去换取高分数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不但不是提高教育质量,反而是损害教育质量。我想,不仅是校长、教师要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技术装备系统也要重视这个问题。

明确发展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方向是重要的,一个搞管理的人讲方向的重要性,说如果一个人上错了火车,然后在车厢里向反方向拼命地跑,即使你竭尽了全力,你仍然不可能实现你的目标,因为你上错了火车,方向就是错的。成语“南辕北辙”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古今中外的好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来。食古不化、食洋不化,都不好。教育改革是这样,技术装备也是这样。

1999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着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提高教育质量,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倡导“学问”模式。目前,中小学基本上还是一种“学答”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大量存在的“教师教答案,学生背答案”。可是我们需要的是“学问”模式。其实“学问”这样的事,不是从现在开始的,翻一翻《论语》,读一读《学记》,都提倡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都强调学、思、问在学习过程中同等重要。

现在,我们不是正在办孔子学院吗,不是还要学习一代宗师孔夫子的理论吗,孔夫子秉承的模式就是“学问”模式:有问题提出来,走到哪问到哪。孔夫子作为年长者,根据他的见识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如果他回答不了的,就大家讨论,择其善者而从之。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就去请教那些能够解答问题的人。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非常强调学“问”,他主张把小孩子从种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二要解放学生的双手;三要解放学生的嘴巴;四要解放学生的时间;五要解放学生的空间。陶行知强调,解放孩子的嘴就是要让他们敢于提问。陶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国内讲学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有个很大的缺点,重视“学答”而不重视“学问”。他说:“学问学问,重在学‘问,只是学‘答,不是学问。”我认为他说得很对,学“答”,是记忆在其中,“学问”则是思考在其中。学“答”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而学“问”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提高教育质量要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从哪里来?我们要重视思考,如果我们总是不去思考,那么创新在哪里?创新能力又从何产生呢?温家宝总理曾就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向钱学森咨询过。钱老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教育制度上。如果我们能够从制度上重视创新,重视思考,从小养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够建成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教育制度,那么我们国家就将培育出多种多样的有用人才。我觉得从现在起就应该建立着眼于大多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这种制度。这不仅仅是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考虑的,也是全社会应当考虑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要用你们的产品、你们的成果去推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但是,我们不应在中小学阶段去盲目地吹捧神童,人为地泡制天才。如果发现了超常少年儿童,应该尽量给他们创造适合的教育教学环境,让他们的超常智力得到超常的发展。但是,超常儿童和天才儿童即使有,比例也不大,大约是万分之一之二,微乎其微。况且,国内这些年也重点培养过不少儿童,也办过天才班、神童班,但现在成为有成就人才的寥寥无几。在一个孩子几岁、十几岁的时候,就把他认定为将来大有成就的人才,那是不科学的。其实,人才是从非人才当中转化出来的,要想出人才,就要重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多数人的素质提高了,大批杰出人才就会脱颖而出。

因此,我们还是要把希望寄托在大多数人身上。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子总是问这问那,问的问题很多时候大人回答不上来,这就说明他们的思维和智力是很强的。他们是有巨大的创新潜质的,只是由于没有被我们很好地保护,甚至不允许他们有这些想法,不允许他们好奇,不允许他们对一些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精力。这就把很多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扼杀掉了。

提高教育质量,还要有适当开放的人才衡量标准。我认为,英才和非英才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英才都是从非英才当中走出来的。只是你承认不承认他而已,只是你鼓励与不鼓励而已,只是你确定与不确定他而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没能迈进科学院院士的大门,不就是明证吗?诺贝尔奖的设置不过是外国人制定的游戏规则而已,我们应当制定我们中国自己的人才规则。

英才,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人才超常的人才在哪里?你怎么去衡量?你总是用文凭去衡量。为什么大家都在追求高学历,为什么升学竞争这么激烈呢?因为有了高学历和文凭,地位、待遇、名誉什么东西都有了。没有高学历文凭的人总是低人一等。

文凭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吗?我们现在正在这里开会的南山集团,是从一个村办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南山集团现在发展到年销售收入380多亿的规模,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178位。我问过他们的董事长是什么学历,他们说是小学文化程度,他做过的最大的官是村长。小学文凭的人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照样可以成就大事业,很多拿高文凭的人,出国留学的人,硕士、博士,甚至是国外拿高学历的人才,现在都在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人打工。这样的事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创新潜能,创新潜质,是人人都有的,不要用一张文凭把这些人才都否定掉。

提高教育质量,要有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为基础。所以,我希望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你们的聪明才智,为教育质量的提高付出你们的毕生精力。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工程,祝愿你们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为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你们的努力,做出你们的贡献!谢谢!

猜你喜欢
技术装备文凭学问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5年版)
合成洗涤剂工业技术装备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