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2009-07-10 09:03王吉平
西部教育参考 2009年1期
关键词:环境污染教师应化学

王吉平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既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从高一到高三,从无机到有机,内容有详有略。有的是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的穿插在教学的主体内容之中;有的则需要教师发掘。这些内容既是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同时还兼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如高一化学《氧族元素》一章中对酸雨的介绍。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原理,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其危害性。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图片,唤起了学生们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心,同时也唤醒了学生心灵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家园的倾心和向往。最后我又出示一道讨论题:面对酸雨日益猖獗的侵蚀和摧残,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必要的应对措施?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在当代世界和中国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全体公民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环保的现实意义。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唯恐现象不明显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按要求取用药品;有的学生为了图快省略了必要的气密检查,在实验过程中气体泄露,致使实验室毒气弥漫。对此情景,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通过亲身体验污染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逐渐树立“定量”意识和按实验要求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实验结束后,对废液、废渣的处理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区别对待。有回收价值的,教师应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回收,一则可消除污染,又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二则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无回收价值或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不能回收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指定处倾倒,然后统一处理。严禁随意乱扔废渣,乱倒废液,以造成污染。此外,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如CH2与Cl2的取代反应等,可采用实验录像替代,既可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三、结合本地实际,在课外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难免纸上谈兵。因此,在课外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威胁和危害,充分认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为直接和容易。我校处在山清水秀的永昌县,县城濒临全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金昌市,这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暑假期间,我带领部分同学进行环境调查。我们一行八人在冶炼厂附近下车后,看到褐色的浓烟从粗大的烟筒中喷涌而出,附近树枝上树叶枯黄,公路、房屋上到处是黑色的尘粒,同学们面露惊愕之色。不一会儿,人群中咳嗽声不断,有的同学已感身体不适,催促我们快点离开。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环境污染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威胁和危害。返回途中,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让大家参与讨论。结合课本知识,来设想对SO2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渣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从硫酸工业、含硫燃料的加工除脱硫、开辟新能源等方面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次实地考查,一方面使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了人和环境互相依托的辩证关系。

四、结合教材内容,在会考、高考备考复习中进行环保教育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都涉及许多联系生活、生产的环保习题和环境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掌握这些环保教育信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环保问题情境,选用会考、高考考题对学生进行解决环境问题的教育。如结合氮和氮的氧化物和SO2回收处理,启发学生思考: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H2S、SO2、NO、NO2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除去?你又怎么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要求学生在酸的用量少又不会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写出由铜制取硫酸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高考复习中,可用近年来的环保测试题为学生举办环保训练专题讲座,强化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环境中的污染问题。

实践证明,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进行环保教育,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环境污染教师应化学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2008年高考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