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浪漫的笛琴——读林明理的诗

2009-07-14 09:54古远清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27期
关键词:壮美细雨炊烟

古远清

台湾诗人林明理近年来诗歌创作成绩丰厚。她那唯美抒情的作品,感动了不少年轻人。过去写文章她偏重于政经社会,关注的是环保议题,现在写诗则追求纯美境界。

无论是绘画还是写诗,林明理的作品均是一支浪漫的笛琴,向那红尘十丈轻吹:

我从石阶前坐。望新雁低翔而过

细雨,花飞,冉冉炊烟

在夜梦里,窗外春雪伴我眠

细雨绵绵,迷迷蒙蒙;花飞花落,时隐时现;冉冉炊烟,若有若无。着墨不浓却给人清新绮丽之感,其效果远胜于浓妆艳抹的彩绘。后面再配上飞雪、春眠、夜梦,为新雁低翔的画面渲染了气氛,不愧为融画法入诗的唯美佳构。

诗人创作贵在以一当十,以不全求全。古代文论家所谓“以少总多”,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讲的均是寓无限于有限的艺术功力。作为诗人兼画家的林明理,深谙此中三昧,像《等候黎明》头一段:“把对岸的屋宇加点光/铁窗割切成/纸画”,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黎明前的总轮廓。说是总轮廓,其实是以屋宇加一点光的“不全”来表现“等候黎明”之“全”,也就是用远眺的“一”表现近景的“十”。第二段写“乃至欸乃一声/方惊醒/今夜月光如利刃/已划过数不尽的/年”,于屋宇中闻远处橹桨欸乃之声显得悦耳怡情,黎明前的景色变得更为可爱,这真可谓是绘声绘色。这里说的“绘声”,是指对欸乃一声的描绘;“绘色”,是指对月色的表现。诗歌要做到声情并茂,就要把“绘声”与“绘色”结合起来。该诗结尾“风吹散每一叹息/都那样久远久远了/是明天/且期待重生/亲爱的,你会来吗”,这里对亲爱者的呼唤声描写比起写人的音容笑貌更有艺术魅力。因而,相对来说,写黎明前的暗色比“叹息”一类的“绘声”难度要小一点,因为色彩属空间范围,有一定的物质形式;而叹息声,属时间范畴,是随风飘散稍纵即逝的东西。它无形无色难以名状。如捕捉不住,描写不准,不传神,就会削弱作品的真实感,很难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两种不同境界。作为女性诗人,林明理虽然也写过“炮声震过”的壮美,但显得牵强,并不成功。应该说,她更拿手的是写静美,但她笔下的静美不是近于空无,而是有“一把蓝绿的小伞”作陪衬;幽暗也不等于孤独,而是有你做伴。同样侧重写静美,《秋收的黄昏》色调明朗,在娴雅的基调上浮动着一抹红霞和划破天际的归雁,蕴涵着活泼的生机;而《默唤》则不免带着“孤独的,徘徊于堤岸”的中世纪忧伤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如碎银般枯寂。

本来,无声的寂静,无光的幽暗,有许多诗人表现过,但像《雨夜》这首诗中所写的落叶的微音,灯影的幽暗,则是作者的独到之处。林明理正是以她特有的画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茫茫夜路中所显示的清冷、孤寂的境界。而这种敏感,又和她对无尽的秋风细雨的细致观察,对山树底尽头的潜心默会密不可分。

林明理身在都市,心在山水,以游走于两者之间的“两栖人”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她生活的城市不管有多少高楼大厦和霓虹灯闪烁,但她最心仪的还是“绿柳,荷花,海燕”。林明理永不忘自己的精神原乡,并深入倾听庄稼的呼唤和不忘走尽田陇的老农,这就难怪她笔下不是“丁香花开”,就是“爱的礼赞”:一派质感亲和,情深绵邈。

猜你喜欢
壮美细雨炊烟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百年圆梦·壮美广西——全国美术名家画广西
初冬
炊烟
毓秀古郡 壮美象州
赏初春细雨有怀
春日
在山巅
细雨
中国十大壮美公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