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方案

2009-07-15 04:42唐艳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橐驼种树柳宗元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借传立论、设事明理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激发学生学习古代优秀诗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简介作者(幻灯片出示资料)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三、解题(幻灯片出示资料)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本文是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郭橐驼传》就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

四、朗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均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读后正音)

五、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先请学生归纳各段大意,教师补充明确)

第一段,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段,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第四段,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在“爱”民,其实在害民。

第五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六、疏通字词(学生先对照课文注释自学,然后教师用幻灯片展示需重点掌握的语句,师生共同明确)

(1)名我固当名我: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起名,动词。

(2)驼业种树业:以……为业,作动词。

(3)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观游: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

(4)早实以蕃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动词。

(5)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6)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7)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

(8)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其肤:用指甲划破树的皮。爪,用指甲划,作动词用。

(9)故不我若也不我若:不若我,不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10)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 缫: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

(11)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吾生:蕃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

(12)故病且怠 病:困苦。怠:疲倦。

七、研读课文(师生互动,讨论后明确答案)

1.从“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几句话中可看出郭橐驼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豁达)

2.作者是如何描写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视效慕,莫能如也”。)

3.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什么?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作者由“养树”的法则推论出了“养人”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它们概述出来。

(养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八、归纳总结 (先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答案)

1.主题

文章用“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了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了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2.写作特点

①借传立论、设事明理

这篇文章所写郭橐驼种树,不一定真有其人其事,作者主要是为了借传立说、设事明理,即借郭橐驼介绍的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之理,推论出“养人”之理。他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使老百姓“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要让老百姓能够“蕃生安性”。这实际上是在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要求改革弊政的愿望。

②对比与类比

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再以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然后以“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在对比与类比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

③语言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九、拓展延伸

1.请结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句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2.诗歌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2],秋来处处割愁肠[3]。

若为化作身千亿[4],散向峰头望故乡[5]。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鉴赏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还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而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能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象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唐艳梅 永州市冷水滩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425000)

猜你喜欢
橐驼种树柳宗元
江雪
种树
一起来种树
歪脖子树苗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