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中的无奈与感动

2009-07-20 10:06陈建华
电影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富家女桃花运郭涛

陈建华

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寻找大众的认同点,这可以说是贺岁电影吸引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尹鸿指出贺岁片用小人物的悲喜剧来唤起大众认同,“其核心故事是小人物在转型时代中的夸张而滑稽的挣扎、错位以及不期而遇的一点温情,最终将中国百姓在现实境遇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无奈、困惑、期盼和愤怒都化作了相逢一笑,以笑来表现悲凉。以戏谑宣泄欲望,既提供娱乐消费快感又有一定现实指向”。虽然处于命运不可知的失措状态,却都没有呈现悲剧结构,于是在诙谐幽默的主体氛围和大团圆结局的预期中,使得观众给予主人公以真情关怀的同时达到优越的心理,才更适合成为观众俯视与共鸣的对象。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喜怒爱乐,观众仿佛在银幕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说贺岁电影仿佛就是观众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贺岁电影的镜头真正承载了世俗平民的视角和观念,并且以此来看待,甚至是批判现活及世事人生。于是在这样的观照与视角之下,各种人性欲望就在世俗的价值评判中,得到了真实坦率和从容自信的展现。

贺岁电影《桃花运》是好看的“桃花运”。导演把五朵桃花从她脑海里运到银幕上,然后,开在观众心里。影片讲述了五对男女的爱情故事,各色爱情饕餮,扑面而来:一个拜金的白领,一个失婚的母亲,一个外冷内热的妇人,一个有恋父情结的富家女,一个思想保守的“剩女”。这样的五个女人,在某个时期集体走了“桃花运”:拜金女遇到了梦寐以求的大款,失婚女遇着了爱孩子又贴心的男人,妇人心甘情愿为一个骗子付出了一切。富家女在一个厨子身上找到了父亲的味道,而“剩女”则碰上了一个刚认识没多久就要求同居的开放男子……五个故事,五枚“桃花运”,穿插上演,节奏紧凑流畅,看起来也是轻松愉快的。这五个故事,它们彼此都以原生态存在于社会,联系的纽带就是“人”,形形色色,结局各异。现代社会的极端化表现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导演把当下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提纯后再呈现给你,赤裸裸而又现实。

影片中经常呈现的含而不露的冷面自嘲,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赋予自身心理回旋空间的生存策略方式和柔性姿态,同时也以一种谐趣对正统话语和传统道德进行了某种后现代的解构,因为嘲弄他者的同时也在嘲弄自我,实现了双重解构,达到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去中心化、去立场化”。影片中拜金女的求偶标准——“三有一无男人”,有钱有房有车没老婆,老处女对性生活的恐惧——“房间里好大一张床,什么都没有!”绝望主妇的催促——“要采取措施么?”“安全!…剩女”的绝望呐喊——“世界不公平,怎么会丢弃这么多未婚男女?”……于是拜金、同居、熟女、剩女等时下社会生活里热门敏感话题,就被辛辣而调侃地触及,用冲突的故事和精妙韵台词让人脸红心跳的同时又若有所悟。“怕新鞋硌脚,特意用热毛巾捂了一个晚上。”——杀死人的体贴,够狠;“万一是个机会呢?”——从葛大爷的嘴里说出来,怎么就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总要全面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相处。”——真是道出了男人的心声。这种发自内心的小人物的自嘲,消解了导演所设置的调侃和嘲讽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并不是为了表达一种与秩序的对抗,或者对现实的尖锐批判,而是在调侃中注入了一种温情。但是这种调侃绝不是毫无深度的逗乐,而是能够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禁赞叹语言的精准绝妙与切入肯綮。虽然贺岁片中的主角对世俗的欲望表白直言不讳,但他们对于人生却又都是自嘲的游戏态度。这也赋予了观众一种相对优越的地位,这一点恰恰把握了观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心理契机,可以在日常世俗的层面,挠到民众心理的痒处,拨动社会的敏感神经,从而在一种集体的自嘲、反讽的游戏快感中赢得效应。

从影片开篇开始,以梅婷为代表的大龄未婚“剩女”就翘起了心里爱的欲望,等待一个命中注定的男人出现,来解救自己快要日益萎缩甚至枯萎的爱情梦。“桃花运”在马俪文的电影里不再是男人的专属名字,也许女人比男人更渴望。也许经历越多的女人,爱的容量也越容易膨胀。即便是因丈夫另有年轻貌美新欢而离婚的绝望主妇邬君梅,也在葛优温柔体贴的攻势下复活了,沦陷了,说出了“爱情像得水痘麻疹,人人有份!我宁可当白痴,也不能终生无爱”这样明显桃花症状的话。当元秋一脚把不再关爱自己的“糟老头子”踢下了床,也勇敢地把早已干瘪无料的婚姻踢飞了。离婚对元秋来说不是一种耻辱和委屈,而是重获自由和幸福的开始,于是便有了郭涛的登场。面对比自己年轻很多岁的郭涛,元秋也本能地在抗拒,即便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孩,也不太会相信青春不再的老女人还能获得年轻男人的爱。所以当郭涛说出“爱与年龄无关”,“我就是喜欢年长的女人,有种母性的力量”时,我们用质疑的眼光审视着郭涛的一举一动,而元秋更愿意以姐姐甚至母亲的身份感受郭涛的接近与照顾。当郭涛的手机作响,谎称别的女人时,元秋说:“去吧,你应该有个好归宿,只要你把我这里当家就行”,看到这里,我真的为元秋心疼,明明她心里已经爱上郭涛,但她不愿意像一个热恋中的小女孩一样,用所谓的关系或者婚姻独占他,只要能见到他,就已是爱的慰藉。当郭涛的“催债”电话一响再响,当一帮凶巴巴的老女人找上门来,我们都明了郭涛的骗局了,元秋又何尝不是?但是她爱无法拐弯,历经人生沧桑,还有什么能比为爱勇敢付出而幸福?……影片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命运,各段感情也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结局,虽然里面有虚荣也有欺骗,有功利主义也有机会主义,但我宁愿相信,其中的每段姻缘都是有真感情流淌其间的,无论起始于什么目的,终结于什么结果。

作为一部女性导演的作品,女性角色成为影片的主导力量,无论她们的个体是柔弱还是坚强,但总体来说,她们是影片的强势主体。邬君梅演的年轻妈妈,独自抚养儿子,虽然艰辛孤独,但她坚强支撑,后来得知葛优的骗子实质时,能够把眼泪咽下,独自面对肚子里的孩子慢慢长大的现实,小宋佳扮演的富家女,善良稳重,相信真感情,在爱情的道路上毅然接受了与自己差距悬殊的厨师男朋友;在《桃花运》里李小璐是个拜金女,为了追求富家公子使出浑身解数,看起来还颇为奏效,梅婷的角色是个古板的传统乖乖女,由于拒绝婚前性行为而失去了海归男友,但自己的原则始终是坚持住了;元秋的角色最是强大,很喜欢她一脚把前夫踢下床的举动,足见此人的性格特征,但是待到“真情”来临时,她凌厉的腿脚功夫全化作百般柔情,并且心甘情愿地让自己并不宽敞的臂膀为那个小男人遮风挡雨。看看电影中的这几个女性角色,可以说在《桃花运》里你可以找到关于爱情的多种理解和多种可能,如果你是位女性观众。可能体味到的会更多。

我们可以把《桃花运》中“离婚女人被婚骗所骗”“老女人被弟弟型男人骗”“富家女爱上穷厨子”“女白领爱上男上司”“剩女终于出嫁”五故事集合起来,看成是马俪文对这个社会女人情感问题的基本判断。如果撇开人物的年龄、身份、财富这些可以任意设计的东西,在马俪文的镜头下,你会惊奇地发现,《桃花运》的五个故事非但是顺着一个脉络下来的,而且结尾惊人一致,都是女性为了拯救男性而不同程度地牺牲了自己:为了挽救失足中年人,服装店老板变卖家产,为了帮富二代度过经济危机,小白领放弃了原来的工作,为了被开除的厨师重新上岗,真正的大老板干脆暴露身份;耿乐最终接受了“先婚后性”的观念,也算是面对传统道德的浪子回头,而葛优与邬君梅的故事明显没完,因为葛优在商场接到电话时,虽然他没接,但显得心事重重……

这就是《桃花运》最有意思的地方,从头到尾都是女性视角,但却一点都没有那种张牙舞爪的女权主义。它只是含情脉脉但又斩钉截铁地说出这样一个事实:女人很挑剔,但是她一旦认准,就会一条道儿走到底。相比在恋爱初期热火朝天的男性,女性所有的能量都是为恋爱乃至婚姻储备的。

导演马俪文在《桃花运》里细腻、温情得像一个夜歌者,音调舒爽,节奏适中,把一部其实希望在商业上有所斩获的电影“捣持”得好看又不失“品”。有人也许会觉得这五个事例并不新鲜,但我理解,其实刻意过滤掉很多过于时髦的展现模式,她挑选、剪裁的这五个断面,已足够有代表性,让观众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能明了编导的想法,能感受到导演从内而外浓烈的文艺份儿。

猜你喜欢
富家女桃花运郭涛
动物园里真热闹
传“电报”
骚·浪·箭
春风十里不如你Sisley桃花派对炫动美色
Novel attribute-based framework for halftone watermarking
HYBRID AIRFOIL DESIGN FOR FULL-SCALE ICE ACCRETION TEST
MAN-M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