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爱的赞歌

2009-07-20 10:06何宏伟
电影文学 2009年3期

何宏伟

[摘要]《路得记》是圣经文学中出现最早的短篇小说。它塑造了几个以爱为人生第一要义的感人形象,颂扬了婆媳之爱,赞美了恋人之爱,赞颂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体谅,彼此尊重,真诚相爱的美好感情,在婚恋,家庭描写中注入人类最纯真美好的感情,体现了对命运悲苦的女性的深切关怀,表达了一种普世博爱的社会理想。为当今社会实现民族和谐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关键词]婆媳之爱;恋人之爱;普世博爱;民族和谐

作为《圣经》中仅有的两本以女子名为书名的经卷之一,《路得记》塑造了一位美丽贤良的摩押女子路得。该故事短小精悍,译文只有3500个汉字,是圣经文学中出现最早的短篇小说。整个故事形象感人,技巧纯熟,语言洗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一曲爱的颂歌,散发着田园泥土的清香。

一、爱的透视

犹大伯利恒地方遭到荒年,农民以利米勒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到异国摩押去逃荒,在那里娶了两个摩押族儿媳妇。10年以后,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相继死去,只剩下了拿俄米和两个儿媳妇。后来拿俄米准备回犹大伯利恒。媳妇们放声大哭。大媳妇俄珥巴依依不舍吻别婆婆离开走了。那么小儿媳妇路得呢?路得坚决不离开,她不愿意抛弃孤苦的婆婆,执意要陪伴她回到犹大伯利恒。拿俄米见她决心已定,就不再劝她。二人回到了狁大伯利恒,正是收割大麦的时节。路得到财主波阿斯的麦田里拾麦穗。波阿斯喜欢上了这位美丽善良勤劳的女子,对她额外照顾。后来在婆婆拿俄米的巧妙安排下,路得终于嫁给了波阿斯,拿俄米也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久路得生下一子,起名叫俄备得。俄备得就是耶西的父亲,大卫的祖父。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对路得客貌的描写,但是路得一直以她的贤德又美好的形象出现在西方文人墨客的笔下。可以感受到,整个故事到处闪烁着一个耀眼的“爱”字——具体说,就是婆媳之爱,恋人之爱。这几个以爱为人生第一重要意义形象是如此的感人肺腑。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彼此尊重,真诚相爱。

整个故事首先颂扬了婆媳之爱。拿俄米准备回犹大伯利恒去之前,对儿媳妇说道:“我女儿们哪,回去吧!为何还要跟我去逆?我还能生子作你们的丈夫吗?我女儿们哪,回去吧!我年纪老迈,不能再有丈夫;即或说,我还有指望,今夜有丈夫可以生子,你们岂能等着他们长大呢?你们岂能等着他们不嫁别人呢?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因为耶和华伸手攻击我。p412饱受丧夫丧子之痛的拿俄米的心灵在这时候显得是那么善良宽厚。这段话催人泪下,断人心肠,婆婆的善良坚强,不以自己老迈躯体拖累儿媳,为他人着想,开朗豁达的性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为小儿媳妇路得是什么反应呢?

多么令人感动的话语啊!患难见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想必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娘家,而不是跟随一个年迈的老婆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路得无论婆婆怎么劝说她,都总是一个“不”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字,从发出它的时候起,就意味着责任的到来,但这就是路得的选择。她没有选择逃避,为了使老人老有所依,而是勇敢地面对将要到来充满了未知挑战的生活。患难见真情。路得的贤惠、善良、屈从、忍让、厚道,人性之美得到极好的彰显。

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回到家乡之后,婆婆巧为谋划,充分显示了婆婆对儿媳妇的幸福关怀,促成了波阿斯和路得之间的婚姻。路得机智行事,拿俄米得知波阿斯很关心路得,就对路得说:“女儿啊,我不当为你找个安身之处,使你享福吗?”“波阿斯不是我们的亲族吗?他今夜在场上簸大麦。你要沭浴抹膏,换上衣裳,到场上去,等他吃喝完了睡觉的时候,悄悄掀开他脚头的被子,躺在那里。他必告诉你所当做的事。”路得说:“凡你所吩咐的,我必遵行。”终于事情的发展是皆大欢喜。路得苦尽甘来,嫁给了财主波阿斯,拿俄米自己也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从古到今,以色列民族以智慧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圣经·箴言》穷极智慧的本源:“在太极创造万物之先,就有了我。从亘古,从太极,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推崇智慧的珍贵。

恋人之爱在故事里也得到完美体现。在麦田里,路得以自己的贤良和勤奋获得了波阿斯的爱慕之心。波阿斯并没有因为她是异族女子而歧视她。他用男子汉的细腻情感,对路得体贴入微的关心。波阿斯吩咐仆人:“她就是在捆中拾取麦穗,也可以容她,不可羞辱她。并要从捆中抽出些来,留在地下任她拾取,不可斥吓她。”并请她一起吃饭,按照婆婆的教导,路得沐浴更衣,抹上香膏,主动躺在波阿斯的脚下,冒着被拒绝的危险。她大胆主动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力量和信心,不能不让人赞叹。

波阿斯半夜醒来,发现一个女子躺在脚头,便问:“你是谁?”回答说:“我是你的婢女路得。求你用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的至亲。”波阿斯说:“不要怕,凡你所说的,我都照办。这里的人都知道你是贤德的女子。我是你的至亲,但还有一个人比我更亲。明早我去找他,问他肯不肯尽本分娶你。他若不娶,我一定娶。”第二天,波阿斯来到城门口,当着十个长老的面问那位至亲:“你愿不愿赎回以利米勒的地,并娶了寡妇路得?”那人表示不愿意尽此义务,并脱下了鞋子交给了波阿斯,作为证据。波阿斯请长老们和众人作证,他有权利和义务赎买以利米勒家的财产,并娶摩押女子路得为妻。长老们和众人都愿意作证。于是,波阿斯娶了路得。

尽管身为财主,家缠万贯,地位高,但波阿斯没有丝毫的傲慢,对路得这个异族女子,他没有半分的亵渎之情。路得在丈夫死后向婆婆所行的事,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相识的人中去所做的事情——路得自身的努力,对婆婆的孝敬,周围人对她的认可,她身上所体现的所有的美德——这些是深深打动波阿斯的地方,激发起他的爱恋之情。他娶路得是建立在深思熟虑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并不是花花公子之流的轻浮冲动之举。这样的婚姻无疑是牢靠的,因为是建立在坚实的对双方彼此认可的基础之上的。

恋爱、婚姻、家庭是古今中外无数艺术家们永远写不厌的题材。但是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伦理观念不同,表现方式也各有千秋。《路得记》的作者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将实际日常生活中剑拔弩张的婆媳关系处理得非常和谐,美满,将两性之间的恋情描绘得美妙、质朴,恰到了“乐而不淫”的好处。在婚恋、家庭描写中注入人类最纯真美好的感情,体现了对命运悲苦的女性的深切关怀。这不能不是产生了超越了国界的普遍魅力,获得历代读者的长久共鸣的根本原因。

《圣经》和女性主义有较深的渊源。一方面基督教在意识形态领域被用作男性至上的工具,使男性至上这一观念合法化、自然化、神圣化。有人认为一部《圣经》就是女性受压迫、受歧视的历史。作为失去了丈夫的女人,一般命运都是比较悲惨的,可以像东西一样被随意处理,像商品一样被转卖。“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这句话一直到现今社会还经常被一些女权主义者视为改变可恶命运的奋斗目标。可是在《路得记》中,可以看出,对命运悲苦的女性,作者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一种开明的智慧态度,使女主人公最后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表达了一种普世博爱的社会理想。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公元前1150年左右,却写成于公元前550年至前450年之间,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古代以色列民族在婚姻观上的超前意识。

二、民族和谐的典范

《路得记》成书之时,以色列人刚结束了长达半世纪的囚居生活,从巴比伦回到了耶路撒冷,正艰难地从事着复兴古国的各项活动。以斯拉、尼希米等领袖人物一面出色地领导了这些活动,一面却在某些事务中走向极端。例如,为了防止异教信仰的渗入,他们严格禁止以色列人和异族人通婚。规定凡是通婚者必须退离,否则要予以驱逐。

以斯拉祷告、认罪、哭泣,俯伏在神殿前的时候,有以色列中的男女孩童聚集到以斯拉那里,成了大会,众民无不痛哭。属以拦的子孙、耶歇的儿子示迦尼对以斯拉说:“我们在此地娶了外邦女子为妻,干犯我们的神,然而以色列人还有指望。现在当与我们的神立约,休这一切的妻,离绝她们所生的……”在这儿体现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观念。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一旦实行这种政策,以色列民族更加落后,力量越发被削弱,越容易被外族击杀。

但是《路得记》的作者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路得是一个摩押女子,在圣经中,摩押族是常和以色列族为敌。路得先后两次都嫁给了犹太人,第二次与渡阿斯结婚后,竟然成为希伯来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大卫的曾祖母。异族女子的后代能成为以色列伟大国王,不同的民族之间联姻又有什么害处呢?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作者在这里将互爱互助的家庭伦理扩展到了更加广阔的民族关系领域,表达了一种博爱的大同社会理想。在和平年代,博爱主张有着消除隔阂、促成谅解与合作的显要功能。《路得记》的作者在复兴古国的升平之际,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成灾之时,大力提倡民族团结和尊重,难道不是很可贵吗?在狭隘民族主义思潮泛滥之际的今天,重读《路得记》,对现今民族之间的尊重与团结,达到彼此之间和谐相处,多元文化共存,《路得记》毫无疑问地用生动优美的故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