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受与审奠联想浅探

2009-07-20 10:06
电影文学 2009年3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经验

徐 冰

[摘要]纷乱的思绪,复杂的记忆,这些都是我们联想的来源,用已知的体验去解释未知,联想就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来源于生活的审美联想是艺术家艺术造诣、生活经验和审美灵感非凡结合的产物。当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得到受众理解与认可的时候,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得到了提高,意义也同时得到了升华。通过受众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联想而体验到不同的生活感受,这就是“意在画外”的真谛。

[关键词]审美联想;经验,生活感受;艺术价值

只听到声音就知道说话的人是谁,见到一个词便知道它的意义,这种现象被朱光潜先生称为“联想作用”。按照他的说法,当看到或听到就会马上引起人的联想,思绪也马上从所看所听的事物上移开,随即天马行空,进入了自己的想象状态。这种事情我也曾见过,在《天使爱美丽》和《宝贝》——此剧我认为是中国版《天使爱美丽》——这两部电影中,其中的女主角都会有这样的“联想”发生,联想往往幻化成了现实。比如感觉压力逼人,喘息困难时仿佛家中的家具都朝自己挤来,即使置身偌大的空间也无所遁形,再如感觉沮丧落寞失望时,自己仿佛身体一软,瘫作一地冷水。电影中的联想之远之离奇之具体之逼真,都是我所不能及,但其实也是每个心思细腻的人都曾经有过的。只不过经过导演艺术化的夸张处理,演绎得深得人心。其实类似爱美丽式的联想如果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真是浪漫又可怕,所以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艺术经典就是做了常人所不敢却渴望做的。

现实生活中所谓联想大多发生在人们的发呆愣神之时吧,或者做创意工作的人会经常涉及这个词语,因为我实在没办法用褒贬来将这个词归类。依我看来,任何海阔天空的联想也还是会有据可循的,不然何以谓之“联”呢?所以我认为所谓联想其实就是思绪的拼凑,用自己所知道的体验去解释、想象新鲜的体验。用朱老先生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70他自己也承认,联想其实就是在记忆库里搜索已知的过程。同时我想所谓灵感也是来源于此的。类似的说法我在另一本书上也曾看到:“……某一事物的表现性质,并不是这件事物的视觉式样本身所固有的,人们从中看到的东西,仅仅起到了从他们的记忆仓库中唤出知识和情感的导火线的作用,这些知识和情感一经被唤出来之后,就立即被移入了这件事情之中。”这个是利普斯的移情说。那么,神秘的审美联想究竟来自何方?是什么让艺术家和设计师灵感突现?当我们感叹创造者神奇超凡的创造力的同时,是否也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我曾经见过一个还不足两岁的孩子,被妈妈推着逛超市的时候喜欢用手拍打任何他够得着的东西,一次稚嫩的小手拍到了一只长满刺的榴莲上,顿时疼得哇哇大哭起来,等到下次再去超市的时候,他还是照例拍打着各样物品,走到水果附近妈妈本来准备提醒他不要拍打榴莲,以免又被扎,但见他已经乖乖地把小手收了起来,等到了西瓜附近的时候他又伸手拍了下去。我想在他小小的脑子里应该已经留有了曾经被扎的记忆,再次碰到,经验告诉他这个会让自己疼,所以不用妈妈提醒,一个小小的人就懂得了质感的区分。如果预先没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经验,好多事情我们都无法区分对错曲直黑白,我们甚至无法分清脸红究竟是羞愧的表现还是兴奋的表现。人的很多表情也都是先经过学习,然后才转变为本能的。因而,人对这些表情的反应同样也是先有以往的经验,然后才变成了本能。根据这种说法,视觉式样与人类赋予这个式样的表现性并不一定相同。例如常识性的点头yes,摇头no,在澳洲毛利人那里是行不通的,他们的习惯正好跟我们相反,同意用摇头表示,反对则用点头代替。艺术家超常的地方就在于他善于将生活感受与艺术创造相结合,善于利用已知去创造未知。其实每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下面我们来看些艺术史的例子,也许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会有一定的启发:

对于包豪斯的形式大师伊顿来说,色彩与精神和情绪有关系。例如,正方形象征着和平、死亡、黑色、阴暗、红色,而三角形则象征着热烈、活力、白色、黄色;再说圆形,它的象征意味则是均匀的、无限的、宁静的以及蓝色。因而,每种图形天生都自有着伊顿所谓的本家色彩:图形与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情绪必须是相配的,而一位画家如果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获得均衡而和谐的效果,就必须要重视这些自然而然地富于亲和力的组合:正方形与红色、三角形与黄色、圆形与蓝色的组合。他还训练学生体验和感受这些颜色及形状的特点,尝试图形与色彩的搭配,使学生能敏锐地感受到图形和色彩的“内在意义”。这未免有些太教条了吧,依我看这所谓的特点也只不过是伊顿个人的经验吧,看到红色就想起正方形,看到正方形也就想到红色?我看未必,红色会让我想起很多事物,太阳,鲜花,丝带,嘴唇等等,恐怕这些都不是正方形的吧。如果说从立场的角度来分析他的这一说法似乎还站得住脚,但若像他的某些学生那样生搬硬套他的这套理论,不知道设计界会成什么样子了。而伊顿,尽管他并不是最优秀的艺术家,但是他之所以能作为包豪斯的首席形式大师而拥有众多崇拜者,我想除了他的特立独行之外,就因为他能将鲜活、敏感的生活感受融入艺术创造中去,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教学风格吧。

伊顿之后,致力于建立起一套基本的视觉语言体系的就是康定斯基。他似乎从小就拥有一种综合审美天赋,当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另外一种感官也会同时做出反应。具体到他本人。在看见一幕场景,甚至于看见一种颜色的时候,他同时还会听见一些声音;或者反过来,再听音乐的时候,他会看到某些色彩或者场景。似乎他所听见、看见的东西都相当特别。这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通灵”,也许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理解为上天所赐,但我认为更多的应该归因于他特殊的身世背景和文化背景。在我看来,这些特殊的能力也一定与他的经历及血缘遗传有着一定的关系。康定斯基的祖母曾是一位蒙古公主,他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体,受着不同文化的熏陶。早年他曾学习钢琴和大提琴,音乐对于他而言是开启艺术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所以在詹姆斯·艾伯特·麦克尼尔·惠斯勒之后,康定斯基成为第一个真正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艺术家就丝毫不意外了。所以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联想到音符,或者在听音乐的时候眼前浮现出画面,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有意或无意的,这种非凡的经验贯穿于他的形式、内容之中,使他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气质,并因此成为一代大师。

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画坛巨匠毕加索的画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却并不能被没有艺术修为的人所接受,很多人看了他的画直摇头,称看不懂。我也注意到每次画展,大多数人所特别注意的首先是几张有名气的画,第二是有历史性的作品,像一般的肖像画和印象派的山水风景之类的作品,却是很少有人问津,即使看也不会逗留很久的。很多人看画,喜欢看它下面的故事。喜欢研究那些或开心或

悲伤或戏剧的情节,这些可以引起他们对自身经历的回忆或者对他人经历的思考。他们感兴趣的似乎是这个。音乐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很多人包括我,只要是非专业人士,欣赏音乐的时候其实都是在欣赏它所唤起的回忆或一种心境。而所谓节奏词曲等因素我们是不会潜心分析的,只要能给我们带来身心愉悦的适合时宜的曲调都是我们所爱的。

但是艺术终究不是自由的、肆意的、无拘无束的。形式与内容的争论自古不断。内容大干形式的中世纪时期,绘画、建筑、音乐等艺术均为王权服务,有形象一般无二的查士丁尼大帝与随从,还有象征至高无上权利的哥特式建筑。如今形式大于内容意味着艺术形式种类的繁多已经成为趋势,艺术在向着个性化发展,形式和内容也有逐渐分离的趋势。一般人看画时所寻找的故事情节,就是所谓“表意的成分”为近代许多艺术家所唾弃。例如印象派绘画大师们所描绘的经典之作,就是致力于让观者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要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看到这些作品,不需要费力寻找具体的物件及事件,只要领略它其中的色彩及笔触,感受许多颜色凑在一起所形成的力场,感受一种画者所营造的气氛就够了。

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也是因为艺术造诣高于常人的缘故,除了拥有超出常人的创造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灵感的闪现。而所谓灵感就是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阅历的积累。灵感并非刻意求得的,也不是在无意中偶得,它是在有意中追求,在松弛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当对生活的感受多起来后灵感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你不是艺术家,纵有极好的内容,也不能产生好作品出来,反之,如果你是艺术家,极乎庸的东西经过灵心妙运点铁成金之后,也可以成为极好的作品。”这一判断大概也是因为艺术家的生活感受多于常人的缘故吧。毕加索常说:“画家将他的眼中所见打碎,同时赋予他另一种生命。他必须透过他人眼中的现实世界,看到他的真实。”毕加索以自己看到的真实去感悟自然之灵性,把自己对大自然的强烈心情意态,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或分解、或重构,协调而有机地展示在画面中,使画面成为画家内在情感的外在图像。其实灵感就是瞬间的联想,一般人多幻想或空想,艺术家的幻想与空想有了形式的依托,所以成了审美联想。能够抓住这瞬间的感受,并将其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称这样的人为艺术家!

艺术作品是审美对象,能够得到欣赏,它就成为沟通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桥梁。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思想感情,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去了解艺术家。这样,艺术家与欣赏者就通过艺术作品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在被艺术作品本身的许多属性所感动的同时往往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回忆起自己的往事,从而激发了对作品更深沉的感动以及了解的欲望。同一件艺术作品会引起不同观众的共鸣,在不同的受众心里便有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而当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得到受众理解与认可的时候,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得到了提高,意义也同时得到了升华。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在艺术本身之外求它的价值”了吧。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我对组织指挥作战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