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近距离看高雄

2009-07-20 19:08
环球时报 2009-07-20
关键词:捷运高雄市高雄

本报赴高雄特派记者 孙立极

借着世运会的召开,《环球时报》记者来到举办地高雄,市政府送的一大堆材料中有一本精致的观光手册,扉页是以市长陈菊名义写的介绍“惊艳新港都”:“从爱河畔的香醇咖啡、音乐聆赏,西子湾的清凉海风、绵细沙滩,到旗津的渔港风情、鲜美海产……您可以搭渡轮游港、坐爱之船游河、骑单车游海岸,或是乘坐捷运欣赏独一无二的公共艺术,用各种旅游方式细细品味高雄风情……”作为工业城市的高雄努力打造着文化的特色,但现实的情况也折射出发展的无奈。

彰显文化特色

高雄无疑是座美丽城市,西扼台湾海峡,南临巴士海峡,拥碧海白沙,爱河穿城而过,有着很多城市难以企及的天然条件。近几年,注重城市建设的高雄市政府做了不少努力。4年前开始的“挽面计划”,让街道变得干净整齐;闲置空地转为公园绿地;肮脏的爱河整治一新;城市光廊、新光码头点亮了高雄的夜晚……不仅如此,作为台湾重工业最发达的城市,高雄近几年不断彰显其文化特色。去年刚开通的捷运(地铁与城铁),高雄市不仅将其定位为便捷出行的工具,更强调其展示城市美感的窗口。中央公园、三多商圈、技击馆、桥头糖厂等站台的设计,既符合周边地区的特色,又突显高雄风格,颇费心思。

硬的建筑,软的表演,构成高雄的亮丽风景。7月16日傍晚,《环球时报》记者走在高雄捷运最大中转站“美丽岛”,忽然传来爵士乐。在捷运站里一个号称全世界最大玻璃镶嵌艺术作品的“光之穹顶”下,一个三人小型乐团正在演奏。这是高雄市文化局为配合第八届世界运动会,推出“搭捷运艺术赶集”活动的内容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摇滚、陶笛、杂耍,甚至手工制作集市,在不同时段、不同站台,借助捷运站宽敞空间次第铺开。此外,高雄美术馆、驳二艺术特区、历史博物馆、文化中心等,也纷纷推出各种文艺活动。有台湾朋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高雄,这个人们印象里钢铁般的工业城市,正在展现文化艺术的柔美风情”。

人气低迷引人忧

高雄的变化,市民、游客有目共睹。但奇怪的是,似乎并没有因此吸引多少人气。开放大陆资金投资台湾后,在推介房地产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台北市地价不断上涨,南台湾最大的都市高雄,连续5年房价几乎没变动。对于买房人来说,这是好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却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兴衰。

根据户籍数据,高雄是台湾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这几天,世运会仅参赛运动员、教练员等,就为高雄带来了5000多位访客。7月19日中午,走在高雄的街头,《环球时报》记者还是感到有点不可思议:“街上人太少了,不像一个亚洲城市,倒像是欧洲的宁静小城。”捷运站乘客也不多,即使是开往世运场馆的黄金线路,大多时候车厢里也疏疏落落,这与难以插足的北京地铁不可比拟,甚至不如台北捷运的非高峰时段。

看看景点推介,就更让人为高雄感到无奈。著名的驳二艺术特区,原先是高雄港边闲置多年的大型仓库,2001年被市政府建成集艺术、观光、休闲、餐饮于一身的“特区”。举办高雄跨年晚会的新光码头,是原高雄港21号码头;搭渡轮游港的真爱码头,原称12号码头,也是闲置的集装箱码头。就在本月初,高雄市政府还在推动一项计划,将停驶的临港线铁路附近12.4公顷土地开发成旅游区。这些新观光景点的建立,是市政府搞活废弃工业设施的政绩,也反映高雄工业由盛而衰的演变。

港口逐渐寂寞

高雄因港建市,被誉为“港都”。然而,这个曾排名世界第三的集装箱港,连续十余年低迷。去年12月,两岸海运直航,高雄港一片喜气洋洋。不料,又逢全球金融危机,出口锐减,高雄港今年前4个月吞吐量下滑二成。7月初又传出坏消息,全球最大集装箱航商丹麦麦司克集团,迟迟没有表态是否续租现有两座码头。如果高雄从混凝土、起重机的丛林,自然转型为咖啡香浓、溢彩流光的乐园,那当然是好事,但是,后者显然无法担当掩盖前者衰落的面纱。从高雄市政府官方网站,《环球时报》记者没找到相关的统计数字,只在一份报告中看到,市政府坦承,近6年高雄市工厂登记数量除2007年回升外,其余均呈现逐年下滑趋势。

到2010年12月,高雄市与高雄县将合并为一个“直辖市”。对高雄来说,这是与周边地区整合资源的良机。不过,因为县市合并后政治资源减少,政治人物更多思考的还是自己一年半后的位置与前途。届时高雄外表的华丽面纱仍将是他们选战中的宣传利器,这才是美丽高雄的悲凉所在。▲

猜你喜欢
捷运高雄市高雄
曼谷大修捷运线要十年赶超东京
高雄快轮直航大陆送年货
发鸡排
高雄悬日
蔡英文为选战想迁居高雄
高雄小黄狗遭遗弃 2年后仍在原地等主人
高雄市长要升“藏独”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