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虽”的两种解释辨析

2009-07-20 03:33王兆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8期
关键词:复句义项蔺相如

王兆平

古代汉语中,连词“虽”有两种解释:①“虽然”;②“即使”。在现代汉语中,它们分别跟“但是”和“也”搭配,分别充当转折复句和假设复句的关联词语。那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应该怎样确定其义项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辨析落实。

一时态表达的差异

“虽”,用于“已然”的情况下,对已经实现的事实先表示承认,下面再转折到正意,解释为“虽然”;用于“将然”的情况下,对设想或将要发生的情形先承认,然后转人正意,表示结果或结论不受其影响,解释为“即使”。例如:

(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北虽貌敬,实则愤怒。(《(指南录)后序》)

(3)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齐民要求·耕田》)

按:(1)例是蔺相如在秦王被迫接受“斋戒五日”条件后的思考;(2)例是文天祥身陷囹圄,透过“貌敬”的现象所见到的“愤怒”实质。(1)(2)都是面对客观事实的揣度和分析,与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3)例中的“田薄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尽管如此,每亩还是可以收到十石的,前后表达的也是转折关系。这三例中的“虽”都可解释为“虽然”。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锄学》)

(6)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按:(4)(5)(6)三例句中,“不能察”“小大之狱”、“有槁暴”和“我之死”都是设想的情形,后面分句与之构成假设关系,“虽”解释为“即使”。

二呼应词语的不同

文言文里,前面分句或词组用“虽”字,后面分句或词组有时用“而”、“然”与之呼应,“虽”解释为“虽然”;有时用“犹”、“亦”与之呼应,“虽”便解释为“即使”。例如:

(7)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8)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9)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史记·张仪列传》)

按:(7)(8)(9)三例句中,“虽……,而……”、

“虽……,然……”、“虽……,然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

(10)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

(11)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

(1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史记·项羽本记》)

按:(10)(11)(12)是三组假设关系的复句,关联词语“虽……,犹(若)……”、“虽……,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也……”。

三表敬角度的区别

从表敬的不同角度,亦可以确定“虽”在具体环境中的义项。一般说来,表示自谦时,“虽”解释为“虽然”;表示对他人的敬重、赞颂时,“虽”解释为“即使”。例如:

(13)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1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5)虽无德与女,式歌且舞。(《诗经·小雅·车辖》)

按:(13)(14)例句中,“虽”后的“驽”和“愚”,分别是相如对门客、宋濂对马生的自谦之辞。“虽”只有解释为“虽然”,才合乎彼时彼地的语境。而(15)例也是表达的谦逊意思,虽然没有恩德给你,但也要口目歌、跳舞啊。

(16)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史记·李斯列传》)

(17)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8)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虽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之勇不及陛下。(《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按:(16)(17)(18)三例则是作者赞美、敬重之语,“虽”解释为“即使”。唐朝张守节《史记正义》曾就(17)句注释,“言屈平之仕浊世,去其汗垢,在尘埃之外。推此志意,虽与日月争其光明,斯亦可矣。”由其中使用的关联词语“虽……,亦……”,也可佐证“虽”解释为“即使”。

概而言之,在具体的语境中要确定“虽”的义项,可以综合起来从时态表达、呼应词语和表敬角度来辨析落实。

猜你喜欢
复句义项蔺相如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负荆请罪
中日目的关系复句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将相和
负荆请罪
二重复句划分例解
负荆请罪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单位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应当用句号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