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现状研究

2009-07-20 04:25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预测价值留守儿童贫困地区

张 莉 周 兢

[摘要]留守儿童是当前受到高度关注的群体之一。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现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研究发现,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较差,但并未与非留守儿童形成显著对比。同时,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对小学第一学年内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因此,贫困地区学前儿童入学准备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时,我们应正确看待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发展,切勿夸大留守儿童问题。

[关键词]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预测价值;现状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13-04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儿童群体。至2005年,我国0~14岁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4000多万,其中0~5岁留守儿童人数占同龄儿童总数的30.46%。近年来,大量研究和媒体报道展示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但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针对学龄儿童的,留守学前儿童,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尚不明晰。

入学准备是指学前儿童能在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当前在国际范围内,处境不利儿童的入学准备已经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中,作为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入学认知准备,研究者能够较好地预测儿童未来学业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处境较好的儿童相比,处境不利儿童在入学认知准备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儿童入学前掌握知识的状况落后于同伴,即使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如此。

那么,在贫困并且长年与父母分离的不利处境下,农村留守儿童在入学认知准备方面有什么特点?与非留守的同伴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留守儿童入学准备发展状况,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认知准备状况进行了探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测查数据来自香港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合作的香港RGC项目“中印女童发展与教育比较研究”。2006年9月至2007年6月,研究者对我国西部GZ省某国家级贫困县YZ镇的181名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跟踪研究,其中有效被试为172名(留守儿童81名,非留守儿童91名)。

研究使用Bracken基本概念量表(修订版)(BBCS-R)测查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根据测查地的情况,课题组对该量表进行了修改。正式施测的量表包含10大领域,共292个题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测查“入学认知准备的基本概念”,包括颜色、数字/计数、量、比较和形状5个领域,共72个题项。第二部分测查“入学认知准备的综合概念”,包括空间概念、社会认知、物理认知、时序概念、数量概念5个领域,共有220个题项。同时,在本研究中,儿童在10个领域掌握概念的总体情况被称为“入学认知准备的整体概念”。

为获得儿童学业发展方面的数据,考察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预测作用,研究者后来又收集了被试在小学一年级的两次期末考试的语文和数学成绩,两次测试的考题均由县教育局统一命题。

最后,研究者将所有测查数据录入SPSS13.0,并进行校对核查,在此基础上择取相应方法统计结果。

二、研究结果

1.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

在入学准备基本概念方面,至学前末期,留守儿童在所有72个题项中平均答对47题,掌握率为65.28%。其中,儿童对数字/计数概念的掌握情况最好,已能较好地认读两位数,并能进行图和数的一一对应,正确率达到84.21%;儿童对量的概念的掌握情况也比较好,能较正确地理解“大小”“长短”“粗细”等概念,平均正确率为75%;儿童对比较以及形状两大概念的掌握情况较差,仅能对其中50%或55%的概念作出正确的回答;儿童对颜色这一概念的掌握情况最差,在11种颜色中,正确辨认率仅为45.45%。

在入学准备综合概念方面,至学前末期,留守儿童对综合概念的掌握程度较低,在所有220个题项中平均能答对的题项仅为102项,掌握率仅为46.36%。其中,儿童掌握社会认知概念的情况相对较好,能够正确掌握近60%的题项,但对于人物角色的认识(如妈妈、爸爸),对个体担忧、失望等情绪和疲劳、健康等生理状态的解读以及对事情难易程度等概念的判断还存在困难;虽然农村家长和教师大多强调儿童的数学能力,但在数量概念中,儿童的掌握率仅为46.94%,他们对于均等分配、根据排除条件或限制条件确定数量、两种事物的相对数量、“两半”或者“一打”等词以及“一些”等概念的理解尚存在困难;物理认知方面,儿童的正确率为45.16%,他们对于构成特定物体的材料及由此判定物体的软硬度、光滑度、物体表面的光泽度以及物体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物理认知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存在很大困难;在空间概念方面,儿童的正确率为44.62%,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某一事物相对于自身或者在特定参照点的位置以及运动方向等概念;时序概念对儿童而言是难度最高、掌握最困难的知识,项目通过率仅为37.84%,儿童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四季、时间的早晚、物体排列和事件发生顺序等概念。

从整体上看,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好于综合概念,但根据基本概念量表题项设计由易至难的特点以及项目通过率可知,留守儿童对各项认知准备概念的掌握几乎都处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水平。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比较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入学认知准备基本概念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得分非常接近,差距均在1分以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在入学认知准备综合概念方面,两组儿童各项平均分都比较接近,但留守儿童5个分项的测查结果均比非留守儿童略高。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入学认知准备整体概念方面,留守儿童得分比非留守儿童高7分,但优势并不明显。

由此可见,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并不因为留守的状态而在入学认知准备方面有更差的表现,相反,留守儿童还表现出微弱的优势。

3.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态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价值

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整体状况对儿童的两次语文成绩有显著预测作用。入学认知准备整体概念得分对留守儿童第一学期末语文成绩变化的解释率为34%,而对第二学期末语文成绩变化的解释率达到49%。由此可见,入学认知准备状况对留守儿童语文成绩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而且这种预测作用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增强。与此相同,

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整体状况对留守儿童数学成绩也有较强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对留守儿童第一学期末数学成绩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解释率为34%,而对第二学期末数学成绩的解释率达到40%,预测作用增强。

由此可见,入学认知准备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在入学认知准备较差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在一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成绩都较差。

三、讨论与建议

1.关注入学准备问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顺利做好入学准备

大量研究指出,入学准备奠定了儿童未来学业发展的基础,对儿童的学习生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即留守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状况较差,而较低的入学起点又预示了儿童较差的学业成绩。由此可知,入学认知准备对儿童尤其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关注。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关注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尽管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国外大量致力于促进处境不利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项目,如开端计划等确实证实了提高入学准备水平对促进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着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对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加以考虑,如可通过投资开办农村学前教育机构、政策扶持等方式让这些儿童接受比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并且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准备,以便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大量指向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指向学龄儿童,对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甚少,而关于留守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研究的内容可以涉及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影响入学准备状况的因素以及有效的干预措施等方面。

最后,作为儿童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家长和教师也要意识到儿童入学认知准备的重要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本地区现有的幼儿教育管理网络,采用由县示范园向镇幼儿园辐射、由镇幼儿园向各学前班辐射的办法,对幼儿园教师进行有关儿童入学认知准备方面的培训,让教师了解儿童入学准备的理念和内容以及对儿童未来学业的重要意义,树立起为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各幼儿园或学前班可以对家长进行培训和指导。尤其是对父母均不在家的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养育者大部分是祖父母。相对而言,这些老人更缺少科学的养育方法。因此,教师应以这部分家长为重点,尽可能使其了解入学认知准备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基本概念是一项重要的前学业技能。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刺激,时时处处地教给儿童一些基本的概念。例如,为让儿童认识绿色,教师和家长可以让儿童在所处环境中找出各种绿色的物体等;为了让儿童了解物体的大小顺序,教师和家长可以让儿童在周围环境中找出各种大小的石块,按照顺序排列,等等。

2.正确看待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发展,切勿夸大留守儿童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认知、情感、行为、社会性、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问题,而大量的媒体报道也聚焦于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致使留守儿童发展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几乎成了共识。但这些研究或者报道往往只关注留守儿童,很少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因此,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发展差异是否完全归咎于留守状态还有待研究。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入学认知准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都同等地有较差的表现。本研究结论为现有的少量质疑留守儿童“问题化”研究的呼声提供了一定的佐证。但同时,对于以上结果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我们得承认,留守状况对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学前儿童毕竟是一种不利的处境,这种不利处境很可能会引发某些问题。

因此,为形成对留守儿童发展状况的全面认识,帮助儿童做好入学认知准备,研究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我们要正确看待留守儿童的发展,切勿夸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当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存在片面看法,各种负面报道铺天盖地,留守儿童俨然成了“问题儿童”,这种社会舆论有失公允。过分强调留守儿童的问题,给留守儿童贴上各种标签,将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留守儿童需要得到关爱,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但这种关爱和关注应当基于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因此,研究者希望社会能给留守儿童以客观的评判,谨慎分析各种研究结论和报道,不要夸大留守儿童的问题。

第二,在形成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发展差异的正确认识后,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待留守儿童的发展,帮助他们做好入学准备。在本研究中,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尤其对于那些父母长期外出、由祖父母照料的留守儿童而言,在入学前以及入学初期,教师和家长要重点关注儿童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同时也要注重和儿童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询问儿童的境况,给儿童以更多鼓励,让儿童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等。在家庭中,儿童的养育者要加强和儿童的互动,开展多种活动,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教给儿童各种知识概念。例如,养育者可以使用儿童喜爱玩且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泥土和石子,让儿童通过用手捏的方式体会软和硬的概念。此外,外出打工的父母也应更多地参与儿童的教育,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多给儿童打电话、写信,向儿童讲述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儿童交流学习情况,给儿童讲故事等。

猜你喜欢
预测价值留守儿童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V5对胸部肿瘤放化疗急性肺损伤的预测价值探讨
血清HBsAg的研究概述
脑钠肽对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
前脑钠肽对房颤消融术效果的预测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