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7-22 03:35王巧玲
中国教师 2009年12期
关键词:笔者环境音乐

王巧玲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征,给人们理解音乐提供了想象、思考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对提高其音乐素养乃至整个人格素养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能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一、愉悦课堂环境,诱导创新灵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造灵感。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愉悦的课堂环境,努力做到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高度和谐,巧妙地运用各种暗示,如优美的语言动作、高雅的气质、丰富的表情、美的教学环境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非理性因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产生灵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灵感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创设思维情境,是使学生捕捉到创作灵感的关键。“你有什么感觉?说说看”,这句话是笔者在课堂上经常问的。不管是歌唱课,欣赏课,甚至节奏教学,笔者都会先发问,让学生对音乐素材有所思考,激发其创造的灵感。在一节乐器课中,除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给歌曲进行伴奏外,笔者还鼓励和帮助学生创造其他音响,所有学生都非常高兴。有的挑起一个车铃盖,敲出清脆的铃声;有的串起一串酒瓶盖,摇出一片轻松的唰唰声;也有的挂起钢棍,敲出三角铁的音响;更多的是把豆粒装进易拉罐,摇动时沙沙作响,撞击时咔咔作响,清脆入耳——学生用自制的音响搞起合奏时,那得意的神态可谓“心满意足”。教师的赞许、师生的合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成功与愉悦,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力。

二、倡导民主环境,萌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勒温曾做过实验:在专制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十分讨厌集体活动,对学习不大热情;在放任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如常;只有在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水涨船高,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才显著加强。教师在教学中可直接利用情绪体验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聆听、思考、讨论、表演,使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找到表现乐曲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唱《念故乡》这首歌曲时,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让学生共同背诵《静夜思》,而笔者弹《念故乡》的主旋律。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声和抒情而略带忧伤的琴声共同响起,学生们慢慢地进入了抒情和思念的氛围之中。此时,教师的语言已显多余,不用解释,同学们对《念故乡》《静夜思》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接着笔者马上请同学们用颜料笔把听后的感觉画出来(不要强求画面如何美,否则成了图画课),结果大部分同学用了蓝色、绿色、紫色,只有极少部分同学用黄色或红色。诗歌、音乐、色彩三者的结合给了学生很深刻的刺激,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一种自由而富有感情的氛围中,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其思维也空前活跃,他们的色彩感觉、音乐感觉都得到发掘与提高。可见,一个民主的、真实的、有激情的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激励环境,激起创新兴趣

教育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音乐教学中,有时教师已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学生却不敢参与和探索,这种情形在音乐教学中很常见。当老师提出了音乐创作要求后,学生扭扭捏捏、互相推托,都不希望做出头椽子。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自信心与勇气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基石。教师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巧妙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植学生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上存在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慧和认知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研究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而不是用同一种方法去要求不同的对象。教师不要过分计较学生音乐探索与创造的结果,也不该立即做出否定性评价,而应及时予以指导,并给予充分激励,相信学生可以实现真正的创新。长久下来,那些原来对创新无兴趣的或有畏惧感的学生,都会在激励下产生创新的兴趣。

四、创设竞争环境,提高创新水平

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有创新。教师要营造竞争的环境,让学生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既然要创新,就要破除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思考问题,激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在教学中,笔者常开展“三人行,必有我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当作曲家”“谁是最优秀的舞蹈家”的竞争游戏,培养学生创作旋律或创编律动的能力。每次活动,学生总是积极参与,人人都在绞尽脑汁去构思、去创设,创新水平也在一次次的竞争活动中得到提高。在学习《我爱中华》这首歌后,笔者就根据这首歌的歌谱以《我爱我班》为歌名开展填词活动,比一比看谁填得最好。结果令人非常满意,因为班集体是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环境,因此都很快地完成了创作,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演唱自己的作品,最后由师生共同选出一首最佳作品进行集体演唱,笔者当时表扬了那位学生,当其他同学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时,笔者知道他们都有了竞争的意识。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笔者认为,小成功是大成功之母。对于不爱表现的学生,成功的积极意义要远远大于失败,因为新的失败往往不能成为他们的成功之母,而恰恰成为他们更大的失败之母。反复成功可提高人的成就动机,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内在的积极性,通过一次次的成功,使学生在心理上一次次感到满足、愉悦,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的表现欲望。这样,他们才会对创新有兴趣、有激情。将自信还给学生,课无须华丽,只求平实。俗话说的好:说者千钧力,听者始动心。我们教师应该把这个说者身份保留到最小的范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知觉,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这些“听者”动起来,身体动起来,思维更要动起来,在主动参与中不断提高创新水平。

五、营造合作环境,培养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表现音乐,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有歌有舞,才能使学生动心;心的共鸣,才能激发学生热爱音乐,使心灵和音乐融为一体。“班级演唱会”是合作性的表演,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离不开他人的协助和合作;群体良好的形象,要靠个体相互沟通、融合感情才能达到。这种教学形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营造了和谐、生动活泼的评价气氛,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总之,音乐是一切教育中最活泼、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一门有声艺术。音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音乐本身具有的教育功能,注重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其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培养。柯达伊曾告诫,“好的音乐教师,要比歌剧院的指挥重要得多。一个蹩脚的指挥,不过是失败一次,而一个蹩脚的教师连续失败30年,则要扼杀30批儿童的音乐天才”。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责任编辑:乐闻)

猜你喜欢
笔者环境音乐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环境清洁工
音乐
漫观环境
音乐
性能相差达32%
秋夜的音乐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