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2009-07-23 08:42
文教资料 2009年15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教师

苏 友

摘 要: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实际上,学生作为社会人,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基于此,本文对教师如何启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主体性 主观能动性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1]对教学的定义是:“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

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中[2]认为:“教学过程,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目的、不断变化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解决受教育者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般发展的任务。”

在西方,英语“educate”(教育)一词源于拉丁语,“e-”即“out”;“duco-”即“lead”,合起来就是“lead out”(引导出来,启发)的意思,含义是“引出”或“发挥”,指教育活动能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到完满发展,强调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是把学生内在的天资、能力引导出来,启发出来。

这些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都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孙喜亭[3]指出:“教学是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过程,因此,对教学应作动态考察。”那么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英语中,教学不是只有“teach”(强调教师的行为)或者“instruct”(强调教学过程)的意思,还含有“learn”(侧重学生的行为)的意思。因此,教学应该是指“teach and learn”(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参与的活动。传统的观点把教学看成是“主—客”关系,常常将教师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照本考试,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单方面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常常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长期压制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已带来诸如学生厌学,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呆板,高分低能、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实际上,在教学中,学生应该发挥其主体作用。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社会人,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顾明远先生[4]曾指出:“要把学生看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这说明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是被改造的对象,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项贤明教授在其主编的《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5]中指出:“不是教育家改造了受教育者,而是受教育者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改变着自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应该使受教育者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改变自身。

二、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怎样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如何启发学生,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呢?根据我对学习的切身体验和对相关阅读的思考与讨论,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转变角色,做“良师”,亦做“益友”。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被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没有得到肯定,也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使得教师成了课程的“偶像”和知识的“传话筒”,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差等生”)甚至对教师产生恐惧心理,严重缺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一切都听从老师,难以对知识进行自我消化和思考,这就影响了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还应该与学生坦诚相待,尊重学生,接受学生,理解学生,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真正成为学生的“益友”,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了解学生,针对性教学。

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集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就会使教学盲目,甚至迷失方向。很难想象这样盲目的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当中,有的学生由于长期受自身方言的发音习惯影响,有些单词的音总是读不准,如部分南方学生很难区分[n]和[l],这时老师如果能够了解学生的这一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发音训练,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摆脱原有方言发音习惯的影响,那么学生在课后自我练习中就能够较好较快地根据自我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主动练习和纠正,语音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不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不针对这一特点进行特殊训练,那么这部分学生就难以很快地摆脱乡音,练成地道的英语发音。

3.注重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失去了兴趣,又怎能期望他积极主动地学习?然而,在我国仍存在着忽视学生兴趣,强迫学生学习的现象。我们往往不顾学生兴趣,一味地把现存的死结论、死知识灌输给学生,以为只要学生记住了这些结论就等于掌握了真正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基础教育中开展音乐、美术等艺术教学,主要目的应该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艺术、体验艺术的美丽,感受艺术的熏陶,从而真正喜欢上艺术。然而,在很多中小学校,音乐课不再是以陶冶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而是成为了音乐专业知识教学课,老师把音乐当数学一样来教,让学生死记“知识”;美术课不是欣赏美术,充满了美术术语,学生则被强迫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难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的美丽,只会严重摧残学生的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诱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仍以中小学艺术教育为例,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目的,正如“School”(学校)这个词原意指“闲暇”一样(“School”源于希腊语“schole”一词),我们应该给学生更多培养兴趣的“闲暇”空间,让学生真正在快乐的歌声中感受音乐之美,在多姿多彩的美术作品中领略美术之美,而不是像培养专业艺术人员一样展开枯燥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并促进学生今后长久地学习。

4.改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古人曰:“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这说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顾明远先生[6]也曾指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的自身的实践活动,经过他的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然而,今天很多老师只注重将死知识传授给学生,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例如,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只顾将一条条的语法规则灌输给学生,以为只要背住了这些语法,就能够学好英语,忽视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已有的知识,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说:“你怎么还不懂?我讲了多少遍了?怎么还错!”殊不知,这样没有经过学生自身思考的机械学习,效果是事倍功半的。即使学生背了很多的语法,记住了很多的单词,他们仍然无法使用英语正常地交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很多“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原因之一。因此,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启发式教学不仅需要老师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更需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然后提出问题并学会解决问题,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的思考和实践活动中真正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被忽视,因为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习、发展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注意启发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自身大脑加工和自身实践真正学到知识,从而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得到改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2][苏]巴班斯基.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46.

[3]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师大出版社,1999:261.

[4]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8.

[5]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27.

[6]顾明远.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文选[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115.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