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三维理路

2009-07-24 08:51王国敏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社会思潮

王国敏 周 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上的本质规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理论思路上要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一要深刻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现状的客观要求;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复杂多样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三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本原则,增强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引领力,把握引领的主动权,找准引领的着力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三维理路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065-05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深刻变革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空前变化,社会思潮异常活跃而复杂。所谓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的社会存在,在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两个层面上活动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它既表现为大众心理、民众观念,也表现为思想理论、学术派别。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一科学决策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引领社会思潮的客观要求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变化,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我国的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也异常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考验。

首先,20世纪以来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变化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空前挑战。一是时代主题转换带来的挑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休戚相关,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势不两立,强调用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20世纪中后期以来,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暴力革命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不再是人们的主要任务,一时也不能成为人们眼前奋斗的直接目标,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面临着是否过时的深刻质疑。二是新科技草命带来的挑战。当代新科技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给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局面。资本主义凭借其经济发展优势,利用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使其文化和价值逐渐产生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博弈长期而复杂。三是互联网带来的挑战。网络这一全球性的文化传播媒介使信息交流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封锁与时空边界。它以其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在给马克思主义传播带来某种机遇的同时,却加大了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被网络中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所吞噬,其主导地位和防御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和严峻考验。

其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当前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并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也必然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物质关系,使人们的社会角色、经济地位、职能分工、利益分配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也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层面,使原有的理想信念、政治认同、价值取向等也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出现了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在当前,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文化保守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其中有不少可以学习借鉴的有益观点,但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存在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果对之不加以有效引领,极易造成认识上的模糊和思想上的混乱,各种有害思潮就会泛滥成灾,有些思潮还会被敌对势力所利用,敌对思潮会乘虚而入,主流的声音也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甚至淹没,最终导致社会动乱。

再次,一些人出现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和道德缺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但部分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对之发生了动摇:一些人因为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而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命运和前途感到担忧;另有一些人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对十月革命开辟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以及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合法性表示质疑、对社会主义能否在中国长期存在下去缺乏信心;还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改革开放就是改道和改向,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非就是共产党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搞的“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从而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在理想信念上感到迷茫困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体呈现多元化,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务实化和功利化,他们对传统道德提出质疑,其行为选择的动机不是出于道德义务感或责任心,而是出于对个人利害得失的权衡,出现严重的道德滑坡。他们崇尚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往往经不起钱、权、色、利的考验,易于为敌对势力利用以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安定。

总之,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不对各种大众观念、理论派别进行有效引领,我国社会思想必然会出现混乱,最终酿成社会动乱甚至亡党亡国。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当前十分必要又显紧迫。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的价值认同系统。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这一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是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撑,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党优秀革命道德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

失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这四个方面融为一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通,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社会要求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体系。

首先,它具有理论的先进性。一个理论的先进性,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它对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先进的理论既具有推动实践的有效性,又能在实践中证明它的科学性、真理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理论最重要的特性就在于其实践性。从根本意义上讲,理论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从产生、形成到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就是人们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又是结合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而产生的。它之所以先进和科学,就是因为它既来源于中国实践经验,又指导着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既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是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因此以它为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引领当代中国的各种思潮、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其次,它具有价值取向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又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主张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体地位和激励作用,又不否认社会成员具体理想存在的合理性;既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不排斥其他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精神气质;既强调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规范作用,也主张弘扬一切真善美的传统道德和时代美德。它既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又涉及到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体现了人民群众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阶层价值主体的思想状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因而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能够实现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再次,它具有民族的共识性。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人民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人民才翻身作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已经成为中华各民族的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摆脱贫穷落后,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民族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与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的革命道德,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是中华各民族普遍提倡和共同信守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是共同的精神财富。

先进性、包容性、共识性三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正确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理论为指导,又能包容不同社会阶层、利益群体的多元价值取向,因而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达成广泛而深刻的共识,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多元社会思潮的精神旗帜。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

1.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有效引领的基本前提

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意识。社会思潮的多元并存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性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各种思潮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因而不能人为地加以消灭。社会思潮的多样化本身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和显著进步。如果人为地加以强行杜绝,这既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违背,也使“引领”失去了对象。要使“引领”的对象存在,就必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只有善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有效引领。反之,如果采取压制、排斥的态度,就只能把它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也就无所谓“引领”可言。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各种观点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在当前,每一种社会思潮都是对某种社会热点或社会矛盾的反映,表达了一定群体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如果压制各种观点的发表,就会阻塞民意,导致矛盾积累,影响社会稳定。因此,要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充分发挥各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等机构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各利益群体都能通过自己的组织依法有序地表达利益诉求,这是有效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无原则地调和。对各种社会思潮,“要有所区别,恰如其分”。首先,对于各种有益、无害的社会思潮,都应该海纳百川,纳入尊重和包容的范围之内,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还要吸取。这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身建设,也会使社会思潮的主张者或信奉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使各种思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正面功能。其次,对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因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而产生的局限性,要以理服人,有效引导,使所反映的利益群体理解、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对于因群众困难未被妥善解决而产生的对党和政府的认识偏差、不满情绪,则应从解决群众困难、维护群众利益人手,解决思想问题。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解决群众思想问题离开群众利益,也会使自己出丑。再次,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要与之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泛滥。“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要用巨大的努力同怀疑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这是包容的政治底线,不可冲撞。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