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两难的人生

2009-07-24 08:51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留洋人想方鸿渐

卢 潇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这是我对《围城》的大概印象。初读之际,并不能领会此书的指向,只觉得书里的比喻很精彩,语言很诙谐。至于内容嘛,我却肤浅地以为是留洋归来学子的杂谈了。直到读下去,才发现所体悟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大师毕竟不凡,看似浅显的哲理,我们看不透,但经他一指出,便顿然悟道。

从方鸿渐回国船上与“黑美人”鲍小姐那段短暂愉悦的罗曼史,到留洋女博士苏文纨的倾心相求;从对唐晓芙的一见钟情,到与孙柔嘉鬼使神差般的成婚……小说的主要线索是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鸿渐本来也逃脱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但老天似乎特别眷顾他,他的未婚妻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英年早逝,在和准岳父母闹僵后,他“义无反顾”地与这家人划清了界线,从此更无所顾虑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于是他成为那个年代的稀有动物——敢于尝试自由恋爱。一切都看似很美好:高高在上的名媛苏文纨看上了他,这可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鸿渐却对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倾心。于是在一个月光明亮而富有情趣的夜晚,鸿渐小心地拒绝了苏文纨的“美意”。不料他心中规划的与唐晓芙的美好未来却最终成为空中楼阁。

再说孙柔嘉,初见时明明是辛楣要照顾的人,七回八转,辛楣对她设法回避,可怜的鸿渐倒成了最终照顾她的人。他们的结婚也是莫名其妙的,开着玩笑,本是无心,最终却让被开玩笑的人支付了这份需要一生才能结清的账单。

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鸿渐挑来选去最终娶了个自己谈不上爱的人陪伴共度一生,岂不悲哉!哲学大师周国平曾说:“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鸿渐的爱情是充满痛苦的,但这就是人生。所以,有时候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反而会变质成为一种恐惧。

如果要为方鸿渐的悲剧找一个负责人,不知道被选中的是他自己还是那个时代。《围城》写于抗战年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此书并没有以爱国作为主旋律,也没有去刻画一位满腔热血的激进爱国青年,这是值得深思的。我想,这或许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有关。“钱钟书是一个目睹了战争的残忍,并经受了战争所带来的摧残的时代中人,他同时是一个从小就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熏陶成长的人,在他的身上并重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法国的浪漫细胞。”因此,在困苦的战争环境中,钱钟书先生更看重的并不是国共两方的恩怨,而是在这样的时代洪流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态度。“在个人,国,家这几方因素中,当国的概念缺失后,钱钟书便把立足点放在了家上。”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此话果然不假。

说到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像鸿渐一般,“竹篮打水”的例子不胜枚举。婚姻爱情如围城,人生又何尝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寻寻觅觅,却在须臾之间发现,原来我们苦苦觅求的答案就在原地。

围城反映的也是生活。能写出如此绝妙的作品,想必钱钟书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是这位大师达到的境界,也是我作为一个后辈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标。

猜你喜欢
留洋人想方鸿渐
晨早
中国足球留洋路艰辛曲折
跳槽
运动员留洋对足球发展的影响研究
孤岛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年轻的虐恋
简化
方鸿渐与贾宝玉的围城内外
官员的“新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