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次贷危机下国家间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及其影响

2009-07-29 07:11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6期
关键词:汇率波动人民币国际化

李 华

摘要:随着次贷危机影响的扩散和美元颓势的显现,各国纷纷加快了“去美元”进程,纷纷号召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日渐频繁。本文从货币互换的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亚洲、欧美和中国的国家间双边互换协议的签订情况,并对其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货币互换;人民币国际化;汇率波动

货币互换(又称“货币掉期”),原则上是一种一定数量的货币与另一种相当数量的货币进行一系列现金流的交换。具体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双方的事先约定就指货币互换协议。

货币互换最早起源20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是在商业机构之间进行,目的在于相互利用比较优势,降低各自融资成本,锁定各自汇率风险。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际市场上金融风险的加剧,近年来各国央行也开始将货币互换用于区域金融合作、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而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各国加快了进行货币互换的步伐。

1货币互换的理论基础

货币互换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比较优势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该理论的创始人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指出,贸易的双方如果能够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然后再进行国际间的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货币互换恰恰就是交易双方在其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上筹集相应的货币资金,然后通过货币互换从相应的交易对手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货币资金,以此达到双赢目的。

2国家间货币互换现状

1982年世界银行和IBM公司之间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互换,随后货币互换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交易主体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手段,截至2007年底,全球货币互换的名义价值近30万亿美元,国家间的货币互换日渐频繁。

2.1亚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危机和阿根廷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国际金融组织的援助对于一国的经济救助有限,在这一背景下,亚洲“点对点”的货币互换机制营运而生。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召开的第二届“10+3”财长会议上,与会各方一致通过了《清迈倡议》,决定扩大东盟原有货币互换网络的资金规模,并号召东盟国家及中日韩三国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共同达成的基本原则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便在一国发生外汇流动性短缺或出现国际收支问题时,由其他成员集体提供应急外汇资金,稳定地区金融市场。截止到2008年11月,已有18个货币互换协议得以签订,总金额达840亿美元。

2.2欧美

2001年“9·11”事件后,为防止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美联储也紧急与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和加拿大央行签订临时性货币互换协议。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加快了与他国的货币互换步伐,美联储与其他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频率和金额都前所未有,甚至个别已取消限额。

2.3中国

由上述可见大多数国家已经把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为提供流动性支持、化解金融危机、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就积极加入了亚洲货币互换网络,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后更是加快了步伐。截止到2009年4月初,我国央行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总额已达到6500亿元。这包括: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央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香港金管局签署的 2000 亿元正式协议,以及随后与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和印度尼西亚央行分别签署

800亿元、200亿元和 1000亿元正式协议;2009年3月29日,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的700亿元框架协议。

3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签订的影响

3.1有利于应付短期流动性问题,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频发的金融危机使很多国家意识到,国际金融组织如IMF和世界银行对于一国的经济救助是很有限的,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有利于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国家对发生金融困难的国家进行救助,缓解其短期流动性不足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可以看作是中国谨慎地向外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一种策略。同时,东南亚国家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也有利于降低其对于美元的依赖性。亚洲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累计了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这些储备资金多数投资到以美元计值的资产上,收益率偏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同时随着美元的贬值,这些资产面临着缩水的危险。在这一背景下,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有利于降低美元贬值对一国外汇储备资产产生的不利影响,维护本国和本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

3.2避免汇率波动,促进双边贸易与直接投资。

当前频发的金融危机以及频繁的汇率波动,特别是美元作为一种世界性货币,美国经济的衰退和美元走势疲弱对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国家间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有利于有利于加快协议国的“去美元”进程。在目前我国所签署的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中,不仅将互换的有效期延长到 3年,还支持将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货币当局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相应外货,用于支付从相应国家进口的商品。双边贸易中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本币进行贸易计价结算,而无需选择美元,从而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同时,这也有利于改善外商投资和经营环境,减少外商投资的利润汇出风险,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对于外资的引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有积极作用。

3.3有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人民币已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跨境流通,而和多个国家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有利于这一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有利于缓解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高额外汇储备所产生的人民币生值压力。截至2008年12月,我国外汇储备总额已近2万亿美元,高额的外汇储备使我国人民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升值压力。而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加大人民币境外流通量,对于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过高过快增长具有一定作用;其次,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有助于我国获取铸币税收入。铸币税也称为货币发行收入,一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后由于该货币被非货币发行国持有并作为储备货币,发行该货币的国家可由此获得发行收益。由此可见,在货币互换协议的推动下,随着人民币成为区域性和世界性的货币,我国国际地位必然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贾健,葛正灿.关于我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思考[M].西南金融,2009(4).

[2]陈文彬.东亚货币互换机制的进展及其前景[M].东南亚,2003(3).

猜你喜欢
汇率波动人民币国际化
以A企业为例浅析外汇风险及防范方法
变化中的“生产率悖论”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