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俭
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自豪感与自卑感大都与军事力量和战争表现联系在一起,从鸦片战争失败直至抗日战争时沦陷大半国土,国人因连连输给外国而长期充斥着崇洋媚外的心理。新中国开国后抗美援朝一战,竟与世界最强手打成平局,一举恢复了百年来丧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不过,头脑清醒者还都看到志愿军用的多是苏联武器,并非全是自己的本事。改革开放后打开封闭的国门,人们看到发达国家的种种先进,新的自卑感又一度弥漫。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增,今年国内总产值将超过日本而仅次美国居世界第二,国人中民族自豪感又不断升腾。作为国家实力标志之一的军事力量,在和平时期又主要以武器发展水平最形象地展示出来。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的武器发展概况,也会看到国家实力增长的一个缩影。
五六十年代:仿制生产
近代中国处于衰弱状态,重要原因就是社会生产停滞于落后的农耕方式而错过了工业化大潮,军事上也错过了热兵器、机械化这两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至1949年,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工业产值列世界第26位,尚不及一个小小的葡萄牙。解放时,中央政府将接管国民党当局的军工厂与解放区的军工厂合并,共整合军工企业76个,其中最大的几个兵工厂如沈阳兵工厂、太原兵32;-、重庆兵工厂等都是近代军阀时期和国民党政府所建。连迫击炮都造不好,更无法生产机械化装备。以弹药生产能力而论,1950年国内为应付抗美援朝战争急需也仅能制造1万多吨,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德等国的年弹药生产量都在200万吨以上。
世界军事发展史证明,没有国家工业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军队机械化和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便提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鉴于当时国内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中国国防事业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应急购买苏联先进装备,一方面建立独立的国防体系。50年代中国的重工业建设起步时,在武器装备方面又补了机械化一课,同时在发展核武器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抓住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出于急需以半价赊购方式引进了苏联106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欠下了30亿元人民币的外债(当时折合13亿美元)。在,1951年至1956年期间,中国同苏联建成了“156项”重点工业项目的引进,其中军工企业便占了44项(最后落实41项),包含了陆、海、空三军配套的飞机、舰艇、大炮、坦克等武器装备的生产技术。1957年10月,赫鲁晓夫因急需毛泽东在苏共内部斗争中对他给予支持,对华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同意提供原子弹、导弹的样品及生声技术。还有其它一些尖端武器的制造设备,从而又建成了102项重点项目的建设。
当时苏联对中国在军事方面的援助,尤其是答应提供核武器、导弹等尖端技术,在世界近现代军事史上的确是空前绝后的。这是由于在美苏对峙的全球战略格局中,苏联拉住中国这样一个盟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不惜拿出一些看家法宝。不过1958年以后毛泽东一再向赫鲁晓夫叫板,还向其“国际共运领袖”的地位挑战,苏方便不肯履行援助承诺,于1959年夏违约不运原子弹样品,1960年夏撤退专家,1962年末最后停止米格21战斗机技术转让。不过中国还是利用这十几年的时间,在大规模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对苏军现役装备进行了仿制生产。1959年10月的十年大庆天安门阅兵中,仿苏式的新型国产武器装备大批亮相,宣告解放军的常规装备已经接近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六七十年代:自主研制
60年代初苏援断绝,中国的武器研制进入了一个将近20年的完全自主研制阶段。此间中国同苏联进入敌对状态,与美国为首西方的关系也未得到根本缓和(70年代虽有抗苏的战略配合却未建成军事技术合作),国内的科研人员和军工企业基本是在外部封锁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力更生研制武器装备。
在六七十年代最令国人自豪的军事成就,就是“两弹一星”(导弹、核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成功。这一项目受苏联撤退专家的影响其实并不大,是因为中国自己有一批在国外学习回国的顶尖级专家,并且在苏援中断前就掌握了核心技术和全面配套的设备。中国于1960年成功研制国产地对地导弹,1964年爆炸首枚原子弹,1966年实现了原子弹,和导弹的“两弹”结合发射成功,1967年爆炸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独立制造的薄弱基础起步,国内总计只花费了几十亿元人民币,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两弹一星”项目,是世界上花费最小、研制时间最快的跨越式发展奇迹。
当年中国的尖端武器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起点高,一开始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再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除了主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可否认苏联初期的援助对这一事业奠基还是起到了重大作用。后来国内宣传中常骂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此人起初的情义倒也不应忘记。中国在尖端武器方面取得的这些成就,又是在世界上奠定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之一。1970年“两弹一星”项目最后完成,1971年联合国便通过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并驱逐台湾的“中华民国”代表的决议,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
在60年代和70年代,中国的常规武器研制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消化苏联技术的时期,虽有部分自主创新,却因原有技术水平薄弱而未能实现跨代突破。国家虽然抓紧了国防科技事业,却因科技基础落后等原因发展仍不快。如在1984年国庆三十五周年的阅兵中,亮相的装备除“东风”-5型战略导弹具有震撼力外,坦克、飞机和火炮等装备都已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20年以上。这一阶段的探索虽然步履维艰,毕竟积累了经验,锻炼出一支本国自主科研的队伍,为后来的大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八九十年代:技术储备
1978年末,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军工界也随之急切地走出国门,向西方洽购武器和技术。不过让国内不少领导和出国人员扫兴的是,西方讲求实利的军工企业家可不像当年突出政治挂帅的苏联领导人,虽然热衷推销武器成品却不肯转让核心技术,要价之高却令人咋舌。当时有人计算,如果购买西欧的坦克、飞机和火炮为解放军全面换装需要600亿美元,若军工体系再由仿苏式更换为欧美系列花费更要加倍。1981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过27亿美元,还要优先满足经济建设,自然不可能再走50年代那种全面引进之路。
80年代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改革开放的中国致力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从临战状态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鉴于国家尚无直接的军事威胁,国内军工企业采取了对国外先进武器只少量购买样品再吃透其技术的方式,同时用已引进的技术改造旧装备。例如军工业引进国外航电技术改造了歼-7战斗机,用引进的火控技术改造了59式坦克,都使其战斗力有了跨代升级。80年代中期以后,军队长期实行了“忍耐”方针,国防费用一再压缩,中国的国防企业对武器则采取多研制、少生产的方式,虽然相当时间内军队装备没有太大改善,军事科技水平却有了不小的提升。
1989年夏以后西方国家联合对中国实行军品禁售,而中苏关系却实现了正常化。中国抓住苏联瓦解和俄罗斯联邦初建时军工企业急需经费以求生存的困境,再度从隔绝了30年的老合作伙伴那里引进了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战机、地对空导弹、潜艇。由于经费有限,中国90年代初对俄军购数量也不太大,却解决了一些重点技术的引进问题,与前一段对西方装备的探索形成“东西合璧”,再加上自主开发能力的大大提升,中国对重点武器的发展有了不少质的突破。由于国家863高科技发展计划的实行,民间科技水平的提升又为向军品研制转化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九十年代后:第二个黄金期
从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军队将信息化作为军队建设方向,装备信息化也被列为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的实践证明,现代信息电子技术已经改变了战争的样式,“矽片较量”比“钢铁拼搏”更重要。中国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对国防的投资逐年有所增长。尤其是1999年美国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不仅大大激怒了全国民众,也使中国军界更深刻地认识到增强国防科技实力的重要。
近十年来,中国对武器装备研制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了此前的50年。今年中国公布的军费开支超过4806亿元人民币,折合710亿美元,虽只相当于美国军费的1/9,却也已超过英国居于世界第二位。在中国的军费开支中,装备费至少占1/3以上,国家还会给科研一定的补贴,这使长期困扰武器装备研制的经费不足问题终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军工科研有了解放60年来从未有过的良好物质保障。
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的天安门阅兵,向世人初步展示了中倡军队新一代武器的外貌,如新型坦克、装甲车和各类导弹都大批亮相,这些作战平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已大幅缩小。此后随着国防投入的增加,陆军第三代坦克批量装备部队,先进的野战防空装备、远程火力突击装备也大量生产;国产第三代战机歼10,等开始装备部队,形成以第三代战机为骨干的空中武器装备体系;世界先进水平的防空反导装备研制成功,加上先进的空空导弹、空地导弹,使空军逐步具备攻防兼备作战能力;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使海军先进舰艇数量具备一定规模,配备各种先进舰载武器系统,极大增强了防区外打击能力和编队防空能力;第二炮兵部队开始装备机动的战略核导弹,已具备核常兼备、慑战并举的作战能力;解放军信息支援能力日益提高,电子战水平也有了极大跃升。
近些年中国军队建设带来的装备更新换代,已经逐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武器体系,在某些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如果将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算作中国武器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入新世纪后可谓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期。相比之下,第一个黄金期中国军队武器的快速发展还是全面模仿苏联,第二黄金期的发展特点却是自主科研发展,目前购买少量俄罗斯武器只是作为补充,这才有赶上世界水平的希望。
目前中国虽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军费大国和武器生产大国,却称不上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在军工科研和生产技能的多数领域仍不如俄罗斯,还有许多武器的研制能力不如英法日德等国。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中国发展武器装备的主要难关已不是经费或生产规模,而是国内一些高技术领域存在缺项。目前中国使用的计算机芯片和操作系统主要来自美国,高档发动机多引自俄罗斯,数码技术主要从日本引进,这说明在微电子、光电新材料、航空工业基础等方面仍然基础薄弱,只有航天业可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神舟”载人飞船的连续升空便说明这一点。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将是提升武器装备水平乃至整个国防现代化能力的保障。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在某种意义上也将促使国人改变粗加工为主的生产方式,推进下一步的产业升级。有了科技上全面同世界接轨,中国武器装备才能全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是回首新中国六十年间武器发展历程所得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