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使课堂教学更加多彩绚丽

2009-07-31 07:50方晓嫣
关键词:预设笔者情境

方晓嫣

教学作为一种科学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学预设要按教学规律进行。如在课前预设中,教师应对新课标、教材、教学目的、任务及教学过程有清晰、理性的思考,并作系统、合理的安排。新课改下的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舞台”,随时会出现学生各种各样的即时“表演”,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如何应对教学中的“节外生枝”,灵活机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综合把握课堂各种各样的信息,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组织好生成性教学,日益成为我们教师应予以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遵循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它所体现的是教学的动态性、开放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它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要求教师根据课堂不断变化的情形,适时地重组、调整课堂教学。包括随机调整课堂教学的环节、调整教学环节先后的次序、调整环节的数量、调整教学的方法等等。

一、了解学情,预备生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所以,在课前备课中,我们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即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准备教什么,而是应该更多考虑学生想学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体,而且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仅如此,生活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的学生,其知识储备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些,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变数,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个体能力差异和心理认知水平,为有效实施生成性教学创造条件。

比如,在教学“母亲河”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情况,而是从头到尾地讲解长江、黄河的有关知识,必然会使学生趣味索然。因为,他们在小学时就已学过长江黄河的概况。于是,笔者另辟蹊径,把教学的重心放到情感教育上,让学生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我们仙居的母亲河——永安溪结合起来谈体会。这一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发言,结合相关知识,表达了自己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就这样,灵活的教法为课堂有效生成创造了机会,有效生成又为提高教学效率打下了基础,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值得主意的是,灵活变动不等于随意变动。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讲课教师上的也是七年级“母亲河”的内容。为了突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这一知识点,该教师选用了两幅图来加以说明。其中一幅是八年级课本中的《中国氏族分布图》,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中国氏族分布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学生鸦雀无声,完全不知如何应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呢?就因为七年级学生尚未学习过“氏族”这一概念,面对一个陌生内容,叫他们如何作答?而我们上课的教师却没有考虑到这—学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上述尴尬的一幕。

二、弹性预设,有效生成

福建师大余文森教授曾经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古人也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告诉我们,提倡生成并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有效地生成,是为教师胸有成竹、从容又不失、灵活机智地应对生成提供条件。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

为了使预设充分发挥作用,预设时应做到整合资源、着眼于整体、把握好宏观;立足于个体,注重动态生成;致力于主体,突出系统开放,强调互动影响。以达到弹性预设的目的,为有效生成教学资源提供条件,给师生课堂上的发挥留有足够的空间。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加强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留有更大的空间,自觉应对各种可能的教学生成;另一方面,在教学程序设计上,要求改变原来按部就班的线形程序设计习惯,转而着眼于宏观设计,将教学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成板块,为教学的动态推进和有效生成创造条件。事实上,只有成功的教学预设,才可能有可持续的教学生成。

比如对“商鞅变法”这一内容,笔者按照政治、经济、军事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已成惯例。一次,当介绍到“建立县制”时,有一位学生提问:“仙居县就是那个时候建的吗?”此问一出,马上有同学附和。笔者立即意识到,这正是一个良好的生成。于是,笔者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临时增加了“仙居县史”的教学。先请了解仙居县史的学生作介绍,笔者再作补充:仙居于东晋永和三年(349年)建乐安县,五代后唐五年(930年)改名永安县,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仙居县,2007年恰逢千年仙居庆典。

写课后分析时,笔者把这次经历及心得记了下来,存档保留。这是一次成功的案例,由于笔者充分利用了生成性资源,才有效地深化了教学目标,增加了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环节,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一切都得益于课前的弹性预设。

又如,在参加市教学大比武时,笔者上的是“干旱的宝库”。按照这一课的课标,是要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笔者除组织学生重点学习、了解西亚地区的人们在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还设置了一个比较环节:请学生说说与西亚地区人们一样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形成有特色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例子;然后再回归故乡,了解本地的人们是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建设美好生活的。结果,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在第一部分的“忧西亚”讨论及第二部分的比较环节中,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想法多,有创意。看到学生积极性那么高,于是,笔者临时决定增加比较环节的时间。适时的调整更有达成课标的要求,突显了“比较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一主题,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三、创设情境,精彩生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话道出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重要。正如一位德国学者的精辟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同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

的情感,为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创造条件。有效情境必须具有真实性、生活化的特陛,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好奇。兴趣与好奇是生成的起点。

比如,在教学“保护消费者权益”这~内容时,为了达成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学会合理消费、依法维权,不妨创设这样的情境:小灵想要买一双李宁牌运动鞋,请你帮她策划一下,在买前,她该做什么?买时该做什么?买到鞋后,假如这鞋有质量问题,她又该怎么做?学生会发自内心地积极投身到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中,促成问题的生成;而相关生成性问题的解决,又能把这一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都串联起来一并实现。

又如,在2008年9月底的“省新生代教师教学展示”上,其中有一堂课上的是“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那时恰逢神舟七号发射的前一天,上课的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非常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创设了如下情境:老师想趁国庆长假去游览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请同学们利用地图和图表,帮老师了解酒泉的气候条件,设计一条从杭州到酒泉的最经济路线,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到达酒泉后,老师想在酒泉附近走一走,但不知该游览哪些地方?该选用什么地图?请同学们帮助老师作出选择。这是一个多么顺理成章的情境,学生自然很投入,生成教学资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一个例子,是在互相提问和解答环节中,一位男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国的卫星发射好像都是在国庆节前后,其中是否有为国庆献礼的因素?”这个问题显然出乎教师意料之外,与该课的课标也没有密切关系,但它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有利于学生的情感目标的达成。

四、学会包容,促进生成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觉得要成功教学一堂课,学生必须正襟危坐,不能在课堂上随便发话。其实,学生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许多想法,往往是智慧火花迸溅。所以,要让意外精彩生成,关键之一还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善于营造愉悦、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学会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用心呵护学生每一棵创新的萌芽,以充分保护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如果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新扼杀在萌芽状态,课堂上永远只会有一种声音,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比如,一次听课,教学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个概念。为了突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这一点,教师说了一句: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消费者。结果下面马上就有学生说;“死了也是消费者。”在通常情况下,教师往往对此理解成“这个同学在捣乱”。但那位教师处理得很好,他接着就问:“何以见得?”于是,那位学生就站起来头头是道地说开了:“人死了得火化、得下葬,每到冬至、清明节,人们还得买蜡烛、烧纸之类的东西上坟吊唁,这些不都是死者在消费吗?”这话一出,教室里马上开了锅,学生议论纷纷。该教师乘机让学生讨论“人死后还是不是消费者?”这一话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真正搞清消费的概念。这位教师就是因为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了学生的怪问题,才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机智地利用了生成性教学资源,毫不费力地达成了教学的目标。

总之,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成功的课堂还需要生成。预设和生成是使课堂教学精彩的左膀右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预设是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和科学规划,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和调节,只有二者融为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共同为课堂教学服务,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猜你喜欢
预设笔者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