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

2009-07-31 01:01龚小平
老区建设 2009年10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对策

龚小平

[提要]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新闻以其传递速度快、互动性强等优势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但网络新闻中存在的可信度低、片面性、低俗性甚至是诽谤性、虚假性新闻等道德失范现象,给网络新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规范、约束网络新闻的制作、传播,将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益处。

[关键词]网络新闻;道德失范;对策

网络的兴起导致传媒格局的变化,也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作为“第四媒体”,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传播多元化、全球化、选择的自由化、传受关系互动化、传受者身份的隐匿性等特点。由这些特点元素所构建的传播空间,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平台。但同时也为虚假新闻、不良信息、新闻侵权等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新闻传播中所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

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互联网的新闻信息。具体说,网络新闻是任何传送者通过互联网发布或者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互联网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传播在监测社会环境、引导舆论、整合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9.1%。公众依靠网络新闻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包括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专业新闻网站、个人网站和论坛。这类网站和论坛的数量非常庞大,有综合类、多角度的,也有专门宣传个人思想观点的,其中有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网络新闻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它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加之交流沟通便捷,只要具备电脑网络资源,任何新闻信息的传播都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网络新闻以其独具的超爆影响效应日益影响着网民。尤其是近几年来,网络新闻和传统媒体一样拥有自己独立的从业人员,也有了相当规模的营运机构,使得网络新闻的影响力度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大大延伸。有关资料显示,现在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中,有半数以上的报道或相关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新闻。可见,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网络新闻独具魅力,愈来愈成为大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新闻信息来源。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络新闻受众群体达1.5亿,1/5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网民。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民已经远离被动接受网络信息的时代,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日益提高。在网民的推动下,网络新闻和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强大力量,其中有一些网络舆论直接改变了事件发展的进程。著名的孙志刚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2009年发生的“躲猫猫”事件等就是实例。

长期以来,国家领导人对于网络作用及网络新闻的传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就在2009年“两会”召开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通过互联网与网民进行直接沟通,回答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例子充分显示互联网的独特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新闻的辐射力已经越来越强大。

网络新闻的传播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克隆抄袭造成新闻良莠不齐、网上版权尚无完善解决方案、服务功能过于单调、深度新闻报道欠缺、多媒体动态传播匮乏等,给网络新闻的拓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公众眼球,不择手段的商业竞争,导致网络新闻传播中公信力降低、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

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络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导致可信度低。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它的片面性报道让人们先入为主、盲目信从。但当事件真相公诸于众后,会使受众产生网络新闻的片面性和不真实性,从而导致不信任感。目前,网络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是:添枝加叶,浮夸歪曲;炒作名人,迎合受众;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属性。某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编发或转发可信度低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网络新闻的名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21次统计报告,网民不相信网络新闻的比例仍然偏高,对互联网内容真实性非常相信的占3.0%,相信的占48.3%,一般的占7.3%,不太相信的占38.4%,很不相信的占3.0%。

第二,诽谤性或谣言性新闻时有出现。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由于言论过度自由并且缺乏适当的法律制约,有时会出现一些针对性强的诽谤新闻或谣言。这些诽谤、谣言性的新闻,对单位、地区及其个人的声誉、利益造成极大损害。如2001年11月某著名新闻网站刊发的《身残家贫辍学“淘金”,广西一理科状元沦为劫匪》、2001年5月各大网站发布的《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国竟然占了8个》等谣言性虚假新闻,给广西和济南、广州等地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甚至有损我国的整体形象,其负面影响力显而易见。

第三,不良信息充斥于网络。网络的虚拟性与民主性,使网络信息传播坠入商业性迎合、忽视社会责任的怪圈。与各种各样的网上服务相比,新闻频道迎合受众的方式更为隐蔽。它通过新闻的附加信息吸引受众,即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无顾忌的选择信息而不必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一些网络新闻工作者道德素养和新闻价值取向低,让许多非法、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斥于网络中。除此外,还有人用一些不实的网络新闻报道,骗取善良人们的爱心和资助,这些都使人们对网络逐渐失去了信任。

不良信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包括危害网民身心健康(例如暴力、色情等),危害网民的财产安全(例如网络诈骗信息等),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例如虚假股票信息等),危害社会安定团结(例如,毒品、枪械等管制品买卖等)。这类信息荼毒网民积极向上的品行情操,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可以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而错误的消极的舆论则可能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的情绪推波助澜。传统媒体设立或创办的新闻网站,由于延续了以往相对比较严格有序的新闻信息业务运作体制和机制,能够较好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商业性媒体网站在舆论导向上明显存在偏失问题。

商业性媒体网站完全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境外投资背景。由于受到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影响,这些网站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烙印,在编辑方针上置“经济效益”为首位。为了提高“点击率”,在对新闻的取舍和编排上往往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揭露性、猎奇性的报道,分不清社会

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舆论导向偏失现象较为普遍。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现象对和谐社会发展、对国家整体形象构成许多负面影响,综合分析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得各种信息包括有害和虚假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所受限制是微不足道的。二是互联网信息发布出口的多元化环境和信息源的多元化,使因特网成为一个无中心的开放性系统。三是网络媒体所特有的技术优势也为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蒙上了面纱。四是网络新闻传播中无把关人、无中央控制性的特点成为核实新闻真实性的障碍。五是网络新闻的速度竞争是产生网络假新闻的重要原因。

网络新闻道德失范诸多现象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对策如下:

第一,加强政府行为的管治和监督。应依法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特别是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以法治网。200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法规文件,对保障网络新闻真实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要改变目前网络新闻管理法规操作性不强的状况,使法律法规更加明确化、科学化,提高可操作性。如“根据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现状,有必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形式分类制定管理细则”。

除了制定相关的法规外,对待网络新闻产生的纠纷还可运用法律手段。只有在法律条款的框架之下,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对网络安全的监管,不仅仅适用于对政治导向、淫秽色情、恶意黑客等传统意义上的监管,还应该扩大到网络舆论动向和常规新闻导向等方面,并适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提高网络编辑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假新闻就是职业道德问题”。现在的中国网络媒介,不论其是否拥有传统媒介背景,都面临一个吸引受众、扩大影响、谋求生存的问题。因此,几乎所有网站都在加快新闻时效上做文章。而一些商业网站更是为了吸引网民和追求商业利润,还更多地从冲击力、刺激性等角度去选择新闻。目前,网络媒介新闻发布的随意性很强,这自然就为虚假新闻信息的出现提供了土壤。而虚假新闻信息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网络编辑人员的把关不严。

编辑什么样的新闻和编辑者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有密切关系。提供大量阴暗资讯的人,其自身的思想境界大概也是比较阴暗的。而好的文化产品润物细无声,对公共利益来说,也是善莫大焉。因此,要加强网络媒介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新闻业务培训,提高网络媒介新闻从业者的整体素质,严格网络媒介新闻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管理。

第三,珍惜网民的话语权。网民的积极参与使网络新闻超越了文本新闻的简单含义,它让网民不仅看了,而且还可以发表看法,发表的看法还能让别人看到。网民在网络上的作用举足轻重,网民应该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对信息的品味开始有所要求。当网民的修养和品味提高了,网络新闻的质量就会有所改善。网民要珍惜自己的话语权。因为网民也是公民,在网络上话语权也不能随心所欲,任何谩骂和涂鸦都不会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真正的轻松,只会恶化公共环境而已。如果网民缺乏自律,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也会使网络舆论出现偏差,影响公众认识和政府决策。网络新闻的传播应该更多地从正面、客观、公正地引导社会公众行使社会话语权,参与到对社会敏感问题的评论,从而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有效地防止新闻媒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必须形成扬善祛恶、扶正祛邪的良好舆论氛围。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陕西“华南虎”事件……网民踊跃发言,形成了若干轮规模较大、力度较强的网络舆论。“躲猫猫”事件也是网民最先看出破绽并提出质疑的,他们敏锐的嗅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都值得称道,其所起到的舆论监督作用显而易见。此前的“周老虎”、“天价烟”等许多事例,也都是互联网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体现。

责任编辑:建学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浅议网络新闻传播的实现途径
新时期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编辑工作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如何做好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
网络新闻失真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