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犯罪心理及预防矫正

2009-08-01 07:06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矫正犯罪

谢 焱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责任的重要承担者,然而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文章从大学生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入手,研究分析大学生犯罪心理特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和矫正方法。

关健词:大学生;犯罪心理;预防矫正

中图分类号:D9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6-0049-0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被看作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的上升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担忧和关注。作为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笔者从大学生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原因人手,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犯罪的心理特征,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预防和矫正方法。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犯罪特点

结合近年来各类大学生刑事案件分析,大学生犯罪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犯罪人数逐年增加,犯罪类型多样化以及犯罪手段残忍加剧。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70%左右,其中大学生犯罪在近几年逐渐上升,约占17%;中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其中盗窃案件就占到50%,打架斗殴、杀人伤害、强奸等人身伤害的犯罪仅次于盗窃犯罪案件。而在女性大学生犯罪群体中,卖淫占到了70%。走私、贩毒、高科技智能犯罪也在呈上升趋势。

在校园盗窃案中,来自农村地区、困难家庭的学生占相当大比例,有的是为寻求刺激而有了癖瘾,有的则是为满足骄奢的需求把手伸向了同学。30%的大学生则存在仇视心理,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和马晓明杀亲案、2007年6月江苏三名学生铊中毒案件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在强奸、卖淫等犯罪中,主要源于满足享乐的内心需求,据有关部门2007年对高校500名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68%的大学生接触过色情刊物,13%表示有性犯罪冲动。

二、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究其犯罪原因主要氛围社会原因、文化原因和个人原因三方面。社会原因又分为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文化原因主要是西方性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个人原因则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然而这几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彼此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社会诱因对人性造成的冲击

经济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它所表现出来的消极一面,以及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错位扭曲。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大学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最直接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庭破裂和对子女的溺爱、粗暴以及放任自流。在高分至上的原则下,家长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引导。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对陌生城市生活的希冀与恐惧造成了他们自卑、敏感、脆弱、封闭甚至走向极端的心理。

社会的另一个细胞就是学校。就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教育力度不够、管理不严、检查不实、奖惩不明、执行大打折扣等,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有的学院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出发,袒护违法犯罪的学生,助长了一些有违纪行为的大学生的犯罪意图。

(二)不良文化对人性造成的影响

不可否认,文化因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交流的密切,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冲击着人的思维,西方性文化的开放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对处于心理成长阶段的大学生,这种挑战无疑成为他们学习的阻碍。大众传播媒体中的暴力、颓废、色情等内容激活和强化了大学生的本能欲望,减弱了大学生对犯罪行为的敏感度和抑制力,使他们开始过分地注重个人目标的追求和生活奢靡的享受,权利观念、价值判断标准以及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使他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脱离现行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直接诱发犯罪。

(三)价值取向对人性造成的障碍

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迅速发育与心理水平提高的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的脑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发育成熟,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能力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人生的经验不足,心理的发展水平欠缺,社会的经验匮乏,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的能力不发达,遇事容易偏激,固执己见。面对专业选择、社会交往、两性相处、择业甚至是经济上、政治上的困扰,更使得这种矛盾更加显著,从而又引发出更多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认识、情感、行为、意志之间的矛盾,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所有这一切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三、大学生犯罪行为的心理预防与矫正

犯罪心理学的预防和矫正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个体心理施加某种影响,防止和矫正个体的犯罪心理,使罪犯改恶从善。犯罪心理学的预防和矫正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某些可能犯罪的人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控制和排除与犯罪心理形成相关的因素,防止其形成犯罪心理:二是对已经形成犯罪的人,采取必要的措施,破除和矫正犯罪的心理,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防止再次犯罪。笔者认为,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犯罪心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

加强法制教育是培养良好政治素质的必要前提,而良好的政治索质又为健康的心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的单一教育体制下,许多大学生仍然不知法、不懂法、有的甚至是法盲。针对由哥们义气、游戏心理等种种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要加强全面教育,突出法制教育,联合司法部门对大学生进行案例的讲解,采取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参观监狱、对话罪犯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学生管理,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司法等执法部门综合整治,建立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社会主义法治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针对已有犯罪苗头的大学生,要进行心理感化教育。通过关心个体的生活、学习,与个体谈心等方式交流情感,转移个体心理结构中不利的因素,促进其产生有利于转化的积极的情绪、情感活动等途径进行。针对已犯罪的大学生,应对他们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加强心理引导,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我们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大学生成长中存在生理营养过剩与心理营养不良、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亚健康状态。

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正确的心理引导,可以培养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学会宽容,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学会自我调适,做事前理智思考,以乐观和坚强的积极态度去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可以使大学生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笑面人生,热情生活,多交朋友,使自己的心理常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使他们正确处理恋爱与性问题,正视恋爱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

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是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又一大关键因素,因此,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努力协调家庭中的各种关系,维护家庭结构的完整,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同时对子女的违法违纪现象,要多加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促进其身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思想教育。培养良好道德素质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的有效前提。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步人大学后,缺乏新的追求目标,更没有远景规划,从而造成理想缺失,产生迷茫感和失落感,从而导致心理问题和疾病,走向犯罪。

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同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物质利益需要,将内心的认识外化为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使他们确立新的学习、奋斗目标,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可克服目标、方向、理想的迷失;有了内在驱动力,也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避免因内心空虚和心理不健康而产生违法的念头。

预防及矫正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更是对社会的责任。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共同任务。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减少和遏制大学生犯罪防患于未然,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所以全社会都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优化社会大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加强教育领导,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矫正犯罪
Televisions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什么是犯罪?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