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代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

2009-08-01 07:06刘亚品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4期

刘亚品

摘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至顶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朝代,文官集团作为皇权辅政者的角色而存在。他们将希望寄托于“致君尧舜”的努力,却又和皇权冲突不断,甚至斗争连连,在专制皇权的极端发展面前等待他们的只有失败,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真正的获胜者只有一个,那就是封建体制本身。

关键词:明代文官集团;专制皇权封建体制;皇权辅政者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6-0134-02

文官,在儒学的仁德理论大行其道的封建社会,作为整个封建王朝真正的执政治民者,自秦汉时起伴随着封建集权政治的产生而奠基、成熟、发展、衰败,相传了二千年。封建制度于明清时期逐步达到了顶峰,而文官体制作为封建政治的衍生物也在此时达到顶峰,文官体制的组成细胞“文官”们逐渐发展为一个集团,他们同是科举制下的被拣选人员,是受程朱理学长期教育下皇帝行政权的代行者,是一个有着同样“致君尧舜”理想和皇权专制统治下有着共同利益的集合体,我们暂且称其为“文官集团”。行政权力之下往往引发权欲的角逐,这就造成了封建政治体制下皇权与文官集团不可避免的冲突。

一、明代文官集团的特殊形成及发展

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礼贤下士和唯才是举,使长期处于苦闷的汉族知识分子开始期待儒家理想中“圣君贤臣”的治世曙光。然而好景不长,在朱元璋杀功臣、制造文字狱的残暴打击中,极端强化的皇权令人感到朝夕难保,此时的文官集团是无法与皇权相抗衡的。而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代之以四辅臣制度,皇帝大权独揽,则将皇权与位居文官集团之首的权相的矛盾公开化,冲突已然呼之欲出。

至永乐年间,在朱棣当政的永乐时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和作用有了一定的提高,文官集团逐渐回归至正常的行政体制中。

到了洪熙(明仁宗)、宣德(明宣宗)以后,内阁政治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高,朱元璋永废丞相的规定事实上被完全破坏了。明代文官集团再一次登上帝国的政治舞台。然而,皇帝决不允许皇权旁落,这就注定了文官集团掌权执政受限。但是,誓死捍卫程朱理学欲辅佐明君开创治世的文官们又岂能敢于无所作为?于是,明代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与斗争就在这样的别别扭扭中公开化发展了。

二、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及表现

(一)强谏之风

明代御史言官对君主的极言强谏可称空前绝后,从本质上说,仍是皇权独裁专制与深谙儒家治道礼法忠君爱民传统的文官集团的冲突。然而,自嘉靖以后,皇帝多对强谏之臣除施以各种酷刑外,对其谏奏的处理则有明显日益呈现出不予理睬的趋势。嘉靖朝以只言片语敷衍了事,到万历亲政后干脆置若罔闻。“强谏”无果,文官集团一直苦苦追寻的“致君尧舜”理想也宣告了难于实现,与皇权的矛盾也更加日益凸显。

(二)礼仪之争

“大礼仪之争”是指明嘉靖年问,嘉靖帝要求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但内阁首辅坚持以为不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大礼仪之争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这场“礼仪之争”实质上是皇权和誓死捍卫儒家礼法的文官集团的巅峰之争,文官深受儒家正统皇权继承思想的教育,以至于当嘉靖提出要封祖制诰时,文官们毅然不顾皇权的威严而强谏于朝堂之上,最终导致文官集团和皇权冲突在摩擦数十年之后的大爆发。

(三)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是指明万历年间围绕皇位继承展开的争论。神宗因宠爱郑妃,几欲废长立爱。由此群臣举谏,神宗迫于众议收回前命。此事一直争论不已,前后延续达十五年之久。这一次可谓是文官集团与皇权公开的一场白热化争斗,文官集团的誓死强谏与万历帝的固执己见形成了强烈的冲突与对抗,虽最终神宗收回成命,但此后万历皇帝更加消极怠政竟不问朝政长达30年。然而在具有这样至高无上合法地位的皇权面前,暂时的胜利之后依然是失败,文官集团仍未能形成一个同舟共济的集体而撼动皇权,皇帝也再也不会依照他们的意志治民治国了。

(四)冲突的衍生物——特务机构、宦官专权和党争

1、特务机构。明朝实行严密的特务政治。主要的特务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内行厂。明代自太祖始为抑制相权加强皇权而废宰相,为警惕皇权旁落而对文人官僚戒心重重,因而很显然,特务机构是因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不信任而设的,这种监视和管制甚至带有些仇恨的意味,它很大程度上还代表着皇帝的权力与威严。

2、宦官专权。皇帝专政,又害怕大臣将领和自己争权,害怕无法严密控制正规国家机关和职官活动,这时候宦官就呼之欲出,一来宦官与自己较为亲近,与大臣将领疏远,二来在皇帝看来宦官比之满朝的文臣官员更听话易驯服。明代的宦官已经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政治势力,不但掌管了宫廷内有关饮食起居的工作,还控制了全国的军政事务。由此来看,一定程度上明代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也是皇权与文官集团权欲角逐与抗争的产物。宦官集团作为皇帝的实际代盲人,甚至还完全取代了文官集团的行政地位,终明朝一代,宦官和内阁的斗争都未停止,这实质上又成为明代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另一种抗争,以致发展至后来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3、党争。明朝的党争是史上空前激烈的,甚至到了血雨腥风的地步,朝堂之上不同政见的文宫集团相互争议甚至攻击,成为文官集团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至万历年间“张居正案”以后,党争更加白炽化。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而形成“东林党”,明末党争中,东林党的主要对手是齐楚浙党。天启帝时期,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之,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东林与阉党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至此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逐步演变成与宦官专权的冲突,这一场战争文官集团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帝国,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以失败告终,宦官集团凭借着皇帝的宠信更加大行其道、专横跋扈,甚至血的教训都没能使皇帝警醒,此时的明王朝也已在风雨飘摇中走到了尽头,明代文官集团与皇权的抗争也将意义不再。

三、结局

终明朝一代,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贯穿始终,皇权的极端集中与专制、皇帝的极度不信任、文官集团对忠诚和“致君尧舜”信念的誓死捍卫,都更加重了两者的冲突,使矛盾一旦触发便一发而不可收。在这场旷世持久的战争中,不论是皇权还是文官集团,没有一方得到了真正的胜利。

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朝政的皇帝只有洪武永乐和崇祯三代,正统以后的明朝,呈现出君主专制则衰落,内阁掌权则复兴的特点,严重的皇权旁落成为整个王朝的悲哀。

而文官集团,则从始至终都是被打击的对象,从朱元璋的恐怖统治、异议者死,到万历皇帝的消极怠工,再到阉党的专横跋扈,明代的文官集团是整个封建史上最为悲哀的一朝精英。他们没有发言权,处处被压制,“致君尧舜”的愿望和努力逐步由失望变为绝望。也正是这样的境况使明代的官僚士大夫们在自己的忠诚和信念屡遭挫折并不断付出沉重代价之后,逐渐走向了对专制皇权的唾弃和批判,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的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