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萆薢分清饮治疗乳糜尿28例

2009-08-01 04:48起必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9年5期
关键词:疗效

起必云

关键词:加味萆薢分清饮;乳糜尿;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5-0043-02

笔者自1996年2月至今,运用加味萆薢分清饮治疗乳糜尿28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8例均为门诊病人,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9年。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加味萆薢分清饮治疗。基本方药:党参30g,黄芪20g,茯苓15g,炒白术10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萆薢15g,莲子15g,石菖蒲12g,薏苡仁20g,芡实12g,益智仁12g,乌药10g,甘草10g。随症加减:兼见尿血加仙鹤草、白茅根各15g,或大小蓟各15g;兼见腰膝酸软者加杜仲、川断各20g。每2日1剂,早晚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共服1~3个疗程。服药期间嘱忌油腻、蛋白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绪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小便混浊、乳白如膏或兼见血尿、血块症状消失,尿常规正常、乳糜定性连续3次阴性;有效:以上主症明显减轻,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明显减少,但乳糜定性阳性;无效:以上主症改善不明显,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同前,乳糜定性阳性。

3.2治疗结果28例临床治愈8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

4典型病例

王某,男,45岁,于2001年3月5日初诊。诉反复小便混浊、乳白如膏10余年,每因油脂、蛋白饮食、疲劳过度而诱发或加重,经中、西医治疗多年未愈。查患者面色萎黄,兼见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细。此乃湿热下注膀胱,日久迁延不愈,导致脾肾亏虚,治以补益脾肾,佐以清利湿浊,方用加味萆薢分清饮:党参30g,黄芪20g,茯苓15g,炒白术10g,菟丝子15g,山萸肉15g,萆薢15g,莲子15g,石菖蒲12g,薏苡仁20g,芡实12g,益智仁12g,乌药10g,杜仲20g,川断20g,甘草10g。服1个疗程后诸症明显减轻,再继服2个疗程后诸症尽除,尿常规正常,乳糜定性连续3次阴性,服药期间嘱患者忌油脂、蛋白饮食,避免过度疲劳。

5讨论

尿中混有淋巴液并含有大量的脂肪微粒称乳糜尿。见于血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回流受阻等。临床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时并无疼痛为主症。属中医“尿浊”、“尿白”之范畴。而与“淋证”“膏淋”不同。“尿浊”之病机早期也与湿热有关,是由于多食脂甘,脾胃湿热下注膀胱,属实证;日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湿热耗伤正气;或年老、久病体弱;以及劳累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脾肾亏虚,此时多属虚证,或虚实挟杂。故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肾者,水脏,主水、司开合,气化而能出焉,为先天之本。脾虚则中气下陷;肾虚则下元不固,因而小便淋沥不已;肾气虚,不能制约脂液,脂液下泄,尿液混浊,发为尿浊。治疗上着重从脾肾人手,本着补益脾肾,清利湿浊之原则,用加味萆薢分清饮治疗。方中黄芪、党参补益脾气;茯苓、炒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浊,五药合用使湿浊得化;菟丝子、山萸肉、益智仁、乌药益肾固本,使之开合有度,湿浊得清;萆薢清利湿浊;石菖蒲化浊利窍;莲子、芡实收敛固涩;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共奏补益脾肾,清利湿浊之功。

猜你喜欢
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补锌在小儿腹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消化酶制剂治疗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消骨散治疗骨痹128例临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30例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