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的旅蒙晋商

2009-08-04 09:21顾育豹
文史春秋 2009年6期
关键词:关羽蒙古

顾育豹

旅蒙晋商,是指明清时代在蒙古地区做生意的山西商人。历史上,蒙古地区与汉族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从未间断过,虽一度有统治者的“边禁”政策,但也无法全部阻止,一般是和睦时期相对繁荣,战乱年代则趋于萎缩。

明代除贡市外,在蒙古地区设有马市,这是允许蒙汉人民在指定地点进行民间贸易的活动。明朝政府鼓励商人为边镇驻军运送粮草,并给予食盐运销权的优惠政策,山西商人借此捷足先登,在蒙古地区从事贩运粮盐的贸易。

到了清代,康熙帝曾先后于1690年、1696年和1697年3次亲征,打败噶尔丹统领的叛军。十几万清军在草原上展开军事行动,所需粮草自然要靠当地牧民提供。在与当地牧民的频繁接触中,负责后勤的清军官兵逐渐熟悉了牧民的生活习俗和他们的宗教信仰,掌握了一些蒙语,与当地牧民建立了深厚友谊,同时也精通了以物易物的规矩及在商品交换中获利的秘笈。战争结束后,一些曾经为朝廷筹办军需的晋籍清兵干脆留在草原做起了生意。

清代在蒙古草原上的旅蒙晋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活动的地域非常宽广,除整个蒙古高原外,还活跃在西起新疆,北到中俄边界(现在的俄蒙边界),东到黑龙江入海口,南至山东、福建、浙江诸省的方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以后,他们越过了中俄边界进入俄罗斯,活动范围更加扩大,达到横跨欧亚大陆的程度。

旅蒙晋商是由许多个商业集团共同构成的商业大军,就像军队的野战兵团一样,人数动辄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其经商能力大得惊人,其所经营的物资以茶叶、瓷器和丝绸为主,源源不断地从中原的京津地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和江南的两广、福建等地,辗转运到北方的商业重镇归化城。运输中间车倒船,船再倒高脚(驼、马、驴、骡),异常艰难。到了归化城,再由强大的驼队运往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直至欧洲腹地,用气势磅礴来形容毫不过分。

旅蒙晋商主要有两种经营方式:一是行商,以推销货物为主,无固定经营地点。每到春季,行商开始出动,他们将蒙民需要的商品装在牛车或驼背上,一般是以三四人或十几个人为一组,沿途不做零售,一直到达目的地。在王府或寺庙附近支帐挂牌,吸引当地蒙民来购买商品,并把交易所得的牲畜和畜产品运到边口或内地进行销售。再就是坐商,这些人改变了春入秋归的贸易方式,在蒙古各地开设固定商业网点,有杂货栈、皮毛栈、牲畜栈、布栈、粮栈、茶栈等。

旅蒙晋商在创业初始,就非常重视商德建设,实行文化与商业的结合,其创业经历、处世准则和管理方法,无不体现出儒商文化和色彩。同时,他们又把关羽供奉起来,使儒商文化融合进关羽文化。关羽是三国时的人物,在民间是一个集仁、义、礼、忠、孝为一身的艺术形象。人们认为他能显灵降魔、惩恶扬善、扶危济贫、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所以深受海内外华人的崇敬。由于过去国人十分重视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加上社会动荡因素和背井离乡谋生不易,所以许多行帮会馆都把关羽这个有血有肉、富有人文精神的人物,作为他们同患难、共富贵、生死与共,增强自身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商家也把关羽奉为财神和信守商业契约之神,相信在他的护佑下,定能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加上关羽是山西运城人,这更使旅蒙晋商感到骄傲和自豪,自然会用关羽这个传奇人物来维系商厦的繁荣。

旅蒙晋商的敬业精神值得称道,他们招收学徒坚持标准,并在实践中选贤任能。学徒3年内不许回家,每天除伺候掌柜,提三壶(水壶、茶壶、尿壶),干杂活外,还要练习珠算和毛笔字,出师后贤者留用;号内人员一律不许携带家眷,亦禁止在营业地结婚;不许长借短欠、挪用号内财物或兼营其他业务;禁止嫖娼或吸食鸦片;不许向财东和掌柜送礼;凡打架斗殴、挑拨是非、结伙营私,或不听调遣者,予以除名,被开除的人员其他商号一律不用。

有些商号还规定,学徒入号头10年,除在总号学3年做生意的一般知识外,还必须到前营或后营柜台分别学习3年,学蒙语和蒙族生活习惯以及与蒙古人做生意的方法,并熟记经营的路线和住宿的地点。因而,几乎所有的旅蒙商人都会讲蒙语,熟悉当地风俗习惯,并练就了一身骑马和看牲畜口齿、估肉斤的过硬本领,这为他们走包串户售货和收购奠定了基础。

凭借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旅蒙晋商上通清政府,中结王公贵族,下伸蒙古包,把南方的烟、酒、糖、布茶千里迢迢组织进来,将北方马、牛、骆驼、羊长途贩运出去,艰苦创业,一度几乎垄断了蒙古地区的贸易和全国票号业务,直接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内蒙古民族贸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旅蒙晋商中的许多人原本是农家子弟,祖祖辈辈靠耕作为生,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只是为了生存才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商道。这些人是旅蒙商人中最基层、最庞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商人之塔的塔基。

旅蒙晋商具有刻苦、忍耐、勤俭、守素的品质,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经商,一代代忍受着离乡背井的孤独和困苦,忍受着与亲人离别的痛苦、长夜的孤独,特别是来自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死亡就像影子似的随时跟在他们身边。

旅蒙晋商都有着几乎相同的规矩:一个人要想站得住脚,必须从少年时代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他们的认真刻苦简直到了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地步。

旅蒙晋商由辉煌走向衰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面前节节退让,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民族工商业受到致命的打击。先是英法等国通过天津、大连等口岸,走私运进鸦片和其它商品,在蒙、青、新等地大量倾销。随之沙俄也乘机从陆路侵入,并获得在蒙古和新疆等地进行贸易不纳税等种种特权。

一时间,日、美、英、法、德等资本势力相继进入蒙古地区,与沙俄争夺贸易权。他们主要通过洋行和汉商买办,采取大量廉价倾销本国工业品、抬价收购蒙古地区畜产品的办法,不仅使整个中国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也使蒙古地区的民族经济受到严重摧残。

旅蒙晋商自然不是这些外国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竞争的对手,加上外蒙古宣告独立,没收了旅蒙晋商的资财,同时一些地区出现战乱,使其收不回赊欠的债务,因而纷纷倒闭或歇业,从而结束了旅蒙晋商200多年的历史。

旅蒙晋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产物,其经营思想和管理经验无不带有封建色彩。不过,在旅蒙晋商的经营活动中,也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他们重信义、讲忠诚,把重商立业、以德取财作为立身之本;他们坚持信誉高于一切,宁肯赔本也不做玷污商号招牌之事,同行一经成为“相与”,就同舟共济,善始善终;他们视客户为衣食父母,用周到的服务和灵活多样的销售方式,去满足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他们选贤任能,不分门户,不徇私情,并用人身顶股的做法协调劳资关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用严格的号规和明确的分工,规范股东、经理和职工的行为,并身体力行,赏罚分明。

旅蒙晋商的经营及管理方式,总体上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础上的,这正是今天的商人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

猜你喜欢
关羽蒙古
“关羽”去世
过五关斩六将
崛起,蒙古帝国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闲话关羽护嫂
蒙古香
近邻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