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技术

2009-08-05 08:55徐凤英丁义坤王胜华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叶鞘褐斑病细菌性

徐凤英 丁义坤 王胜华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称为细菌性鞘腐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危害水稻、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细菌褐斑病主要发生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水稻产区,由于剑叶叶鞘亦有发生,故有细菌性鞘腐病之称。

1 症状识别 主要发生于叶片、叶鞘和穗部,自苗期开始发病至7月中旬左右大量发生于叶片上,8月上、中旬以后病势逐渐减退,抽穗后危害穗部。

叶片 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纺锤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赤褐色,大小1~5毫米,边缘有黄色晕纹,最后病斑中心呈灰色常融合形成大形条斑,使局部叶片枯死。如病斑发生于叶片边缘时,沿叶脉扩展成赤褐色长条形病斑。

叶鞘多发生于剑叶叶鞘,病斑为赤褐色,短条形,水渍状,多数病斑融合则形成不规则形;后期中央呈灰褐色,组织坏死,剥开叶鞘,内部茎秆上有黑色条状斑;叶鞘被害严重时,稻穗不能抽出。

穗部主要发生于稻粒颖壳上,产生污褐色、近圆形病斑,重者可融合成污褐色块状斑。抽穗前叶鞘发病严重时不能正常抽穗,对产量影响颇大。

2 病原鉴定 细菌褐斑病菌系由假单胞菌属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细菌引起。菌体为杆状,两端钝圆。菌体端生有1~3根鞭毛。菌体大小为1~3纳米×0.8~1纳米,大部单生或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不形成芽胞或荚膜。在肉汁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呈白色、圆形、边缘整齐,直径2~3毫米,表面光滑,后期呈环状纹,中央略有突起。

本菌除危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野稗、狗尾草、鹅观草等10余种杂草。

3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株残体、种子以及各种野生寄主(杂草)上越冬。种子上带菌,播种后直接引起幼苗发病:在病残体和野生杂草上越冬的病菌先为害杂草,以后再借风、雨传播侵染插秧后的水稻,感病水稻上的病菌再借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此外,病菌也可借灌溉水进行传播。

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凡伤口多的叶片、叶鞘、穗部,均可加重病害发生。害虫的危害造成虫伤口,有助于病害发生。

4 发病条件

菌源 凡上年残存的水稻病残体、病种子数量多,如不经处理,均可引起来年水稻发病。野生寄主菌源多,也可加重病情。

气象条件 据报道7~8月份天气阴冷,再加上大风,尤其暴风雨使稻株叶片多伤,可加重病情。

5 稻田管理 一般水、肥管理不当,如施氮肥过多,长期深水灌溉,水稻生长不良,病害发生常重。

品种经调查,当前尚无免疫或高抗品种,但品种间抗病差异显著,有的品种抗病性较高。

6 防治方法

⑴加强检疫,防止病种子的调入和调出。

⑵选用优质、抗病品种。

⑶消灭菌源

①病种子应进行消毒处理;用40%强氯精200倍液浸种。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l2小时,再放入药液中浸泡1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捞出后催芽、播种。也可用10%叶枯净2000倍液浸种24~48小时,捞出后催芽、播种。

②病稻草应进行销毁。

③稻田附近或池埂上的野生寄主(杂草)也应割除。

⑷药剂防治:

①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每公顷用药210~420克,对水进行叶面喷雾,病情严重时隔7~10天重喷1次,用药量可视病情轻重相应增加或减少。

②大田发病中心用20%龙克菌(噻菌铜)500~700倍喷雾1次;大风雨过后,应立即再防治1~2次。

③14%胶胺铜水剂,每公顷1875~2550毫升,加水喷雾。

③10%氯霉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900~1050克,加水喷雾。

④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2550~5100克,加水喷雾;

⑸注意稻田水、肥管理。要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切忌多施、晚施。水的管理要浅水勤灌。严禁深灌、串灌、大水漫灌,以增强水稻的抗病力。

猜你喜欢
叶鞘褐斑病细菌性
基于玉米DH系分离群体叶鞘、花丝、花药与穗轴颜色性状的遗传分析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高温多雨 注意防治苹果褐斑病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楚雄州桑树褐斑病发生规律研究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苹果褐斑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三氯异氰尿酸对香蕉叶鞘腐烂病的抑制效果
细菌性肝脓肿64例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