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强森工企业木材检验工作

2009-08-05 08:55国林海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山场检验员林业局

国林海 郭 颖

随着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森工企业实行限额采伐,木材产量逐年递减,加之近些年可采木材材质不断下降,而木材的国际国内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因此,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林木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就必须切实加强木材生产流通领域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尤其是木材检验工作。因为木材检验工作贯穿于木材生产流通的全过程。这些过程,与木材产品的产量、质量、价值、品种以及出材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息息相关,其是森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为此,加强木材检验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一、从源头上做好木材检验工作,确保山场、中楞木材检验工作有序进行

1、加强山场木材检验基础工作,实行三落实。即落实承包工组的木材产值指标,落实包干量材员、验收员,落实具体作业伐区。在三落实中落实包干量材员、验收员是关键,同时要实行三抓,一抓林场、工组定期召开木材检验工作分析会;二抓伐区作业质量和山场造材质量,着重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归属;三抓质量考核竞赛,评比和奖励,做好基础工作。

2、山场木材检验要分工序验收,做到每道工序有检验,有交接,有专人负责。山场造材作业实行按工序验收,即造材后检尺,验收员每天将每道工序的验收数据分林班、小班、工组、作业方式记录在册,做到各道工序验收数据清楚准确,一目了然。这有助于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分析,便于指挥生产,并能尽早发现山场造材中存在的问题,利于及时纠正。

3、山场木材检验实行评等区分。采伐木检尺时,要检准树种、材长、径级、等级,确定材种,标出材长,加盖径级、等级、树种和小组号印,准确记入木材检验台帐,月末报林业局,为林业局对外签订木材销售合同提供依据。

4、实行中楞管理专责制,把住中楞木材检验关。中楞要设帐立卡,对检验的木材逐根记清原始记录,做到有进有出,日清日结,帐货相符。中楞管理专责制,即每月按楞号把集材量、装出量、结存量填表上报。储备楞有卡片,设置楞头标牌,凡是进入中楞场地的木材,均按国库木材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动用。

5、实行装、运、卸三方交接制,把住运输关。利用发车野帐,对装车、运输、卸车三大工序进行逐段交接,做到根根有着落,车车有来处,从根本上杜绝各记各的帐,车数对不上,互相推诿扯皮的混乱现象。

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努力打造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木材检验队伍

1、实行木材检验人员持证上岗。实行木材检验员、量材员持证上岗,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稳定木材检验队伍,实行林业局统一管理。其一是验收员兼任量材员。每天验收员上山先量材,造材后再评等区分,加盖号印,记录野帐,计算产量;其二是专职量材员每天只管量材设计,另有木材检验员检尺验收,计算产量。量材时用小铁锯划线,避免超长短尺。另外,量材员应由林业局支付效益工资,不受承包工组左右。木材检验人员上岗前,应认真贯彻“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林业局和林场都要对验收员、量材员、造材员进行技术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岗位证书,建立技术档案,在考试定级的基础上,每年都进行年审,不合格者办班培训、整顿,提高全体验收人员的素质,达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说标准话,做到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此外,应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专业技术竞赛与表演等活动,对涌现出的优秀验收员、量材员要重奖,真正做到考核、使用、待遇、贡献一体化。

2、加强木材检验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俗话说:“挣钱不挣钱,全在检尺员”。也就是说从山场到山下的每一道生产工序的支出均以检验人员的这本帐为准,木材检验员不只是单纯的查数和记帐的点数工,而应视为不拿现金的出纳员。因此,就有了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用物质和金钱来贿赂检验人员,损失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来为自己谋得好处。更有甚者,极少数木材检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工作中以权谋私、以证谋私,玩忽职守和勒、卡、索、要。严重影响了自身和企业的形象,也极大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为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木材检验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木材检验标准和各级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做到对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同时,木材检验人员要不断增强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在木材生产流通领域中,坚持原则、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公正准确、执行标准、保证质量、维护信誉,做一个深受企业与广大职工信得过的守法的木材检验员。

猜你喜欢
山场检验员林业局
明代徽州山林经济规模初探
——以置产簿为中心
我要扶住一个人的念想(外一首)
省林业局举行系列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林权登记后产生权属争议如何确定处理程序
先祖余韵今犹在
浅谈大杨树林业局森林防扑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温室桃树周年管理历
黑枣树周年管理历
论检验员的素质与人才培养
听质量大师讲故事:约瑟夫·M·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