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的张爱玲

2009-08-06 10:03
大经贸 2009年5期
关键词:范柳原白流苏倾城

艾 米

这些年张爱玲也渐渐红起来了。上世纪40年代写就的小说,在现在的人们看来,无疑有了超前的意义。

当我发觉自己在初中一年级就开始读张爱玲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复杂,不知该吃惊还是该自豪。听内行人指点:张爱玲是传奇作家,缪斯信徒不可不读。于是我便找来她的书,满脸虔诚地翻开《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多美的题目啊!深受才子佳人小说熏陶的我,未看小说光看题目就已经想入非非:莺莺张生,梁山伯与祝英台,倾国倾城的大美女加上貌比潘安的大才子,整一个就是千古绝唱荡气回肠嘛!所以,这种符合广大长期生活于小农社会的中国人民之审美观,使我在拜读了《倾城之恋》之后的失望情绪不亚于小学五年级时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我查字典查得满头大汗,终于弄明白,大诗人用了那么多华丽词句歌颂的原来是老夫少妻的爱情,而且还是公公娶媳妇的畸恋!多丑恶啊!

我把这种失望情绪归根为我读不懂。我竭力想在这久负盛名的文字背后寻找有关“浪漫”和“崇高”的字眼,或者诸如此类的概念,然而读来读去,明明就是一个寡妇找丈夫的故事嘛!没有月光与星星,没有玫瑰花瓣和雨丝,彻彻底底地颠覆了琼瑶式的爱情理念。

中华民族是热爱面子、讲究传统的民族,因而无数的现当代作家都有着坚定不移的文学观:“文以载道。”并且或多或少都有着神圣的使命感,实质上是政治情结。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行其道,而日常生活的凡人小事却登不了大雅之堂,就如同现在《金瓶梅》仍然被广大群众视为黄色小说一样。所以13岁的小女生有理由为《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你来我往不见硝烟的较量迷惑上七八年。

后来才发现自己又上那些一本正经绷着个脸说教的正统作家的当了。多年以来习惯于把崇高作为思想的理由,并且自欺欺人地傻乐着,全然不顾自身业已退化到动物园里面大猩猩的水平,只供赏玩,失去了人性的喜怒与悲欢。因为只有此时,才能看清《倾城之恋》中那个不问也罢的苍凉故事。

这段恋情从一开始就带着明显的功利色彩。或者说是目的性过分强烈,所以作家自始至终都是冷冷地讲着故事,没有半点哀婉缠绵。这是因为爱情根本就不在白流苏的人生状态里,她需要的是靠婚姻的保障抓住范柳原,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而范柳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33岁的浪荡子。白流苏的眼睛是雪亮的。她只有她自己了。

白范二人的爱情故事背后,究竟有多少看不见的硝烟,是可想而知的。后来香港陷落了,战争结束了他们的爱情较量。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不管有多少的算计,都抵不上每天早晨醒来,看见爱人睡在身边的淡淡幸福。这种幸福感如白开水一般,却足以促成两个犹豫不决的人缔结一场婚姻,尽管结婚以后,爱情的游戏会不复存在。因为他们是无法选择的,作不了主的,所以就不作选择地结婚了——很圆满的收场,可依旧苍凉。

这就是张爱玲式的爱情理念——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因为“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张爱玲是天才,七岁就能写小说。在写作这些男男女女情情爱爱的故事时她大概还没谈过恋爱呢。所以人们都奇怪,一个妙龄女子何来那么多不堪的故事,一提笔就是满纸的阴冷和苍凉?这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是她早熟早慧,第二是早年的精神创伤。张爱玲的父母志趣不相投,很早就离婚了。她的父亲是典型的遗少,把心思都花在姨太太身上。张爱玲得到的亲情之爱是很少很少的。她曾在一篇文章中描述过父亲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狠打她全无半点父女之情,足可见对她的伤害之深,尤其是对一个心智早熟的孩子而言。这竟成为她一生都摆脱不了的心灵创伤,她不再相信所谓的天长地久了。所以,老弗洛伊德说。一个人若要健康成长,必须以幸福的童年打底,否则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这是很有道理的,尽管成不了天才。

猜你喜欢
范柳原白流苏倾城
为什么范柳原选择了白流苏?
浅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以范柳原和白流苏为例
倾城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
微微一笑很倾城
不如不遇倾城色
不如不遇倾城色
以萨特爱情观剖析范柳原的恋爱心理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南洋”浪荡子形象之比较:以“凌吉士”和“范柳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