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办“文明月”是不够的

2009-08-07 19:57
环球时报 2009-08-07
关键词:须知风俗突击

光看介绍并不足以使人认同并适应当地风俗。 赵春青画

近日,“树立海外中国公民文明形象宣传月”在海外轰轰烈烈展开。中国有关部门不仅在各出境口岸发放大量宣传材料,罗列中国公民出境时的文明须知、注意事项,还在海外中文媒体上配合宣传,声势颇为浩大。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出境的中国公民能在跨出国门前来个“出门听俗”,突击一下入乡随俗的课。知道出门在外,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而让他们少犯或不犯水土不服的错误,从而树立海外中国公民的文明形象,减少因风俗、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会或损失。

这种做法并非中国所独创。被认为比较傲慢、自我中心和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给公派出国人员和志愿援外人员发放诸如“出国必读”之类的小册子,已有几十年历史。这还属于常识性、“广谱性”的资料。每逢重大事项,美国还会特别印发针对性的资料,如海湾战争、两伊战争和阿富汗反恐期间,美军士兵就人手一册《战场须知》。里面从当地民俗到诸如“十准十不准”之类的注意事项应有尽有,甚至一些看似不太重要的“外事活动”也会特别印发资料,如1986年美国太平洋舰队3艘舰艇首次访问青岛,舰上水兵就都获得一本突击编纂的《礼仪须知》,其中甚至逐条罗列“在青岛不许说什么、不许做什么”。

对于一个前往文化不同、风俗迥异地区的外乡人而言,入乡随俗实在是太重要了。倘意识不到或做不到这点,轻辄误事,弄不好连日常生活都会碰上不小的麻烦。偏偏由于文化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因素作用,不少中国人养成了“以我为主”的脾性。人固然是出了国,习惯、做派,却还是国内的一套。俗话说得好,橘逾淮为枳。有些习惯,如在公众场合大声说话,向别人敬烟,问女性年龄或别人收入状况等,在中国是不妨(或至少无伤大雅)的,但在许多国家却是不得体、不雅的。不仅如此,有些习惯(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在中国也是不文明行为,带出国门自然更糟。比这更严重的是,中国人赴海外经商、投资的越来越多,一些生意人就把国内不规范、或至少不符合外国国情的一套带出去,强加给当地人,结果轻则水土不服,重则引发纠纷。

对这些问题,有关方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树立海外中国公民文明形象宣传月”就是这样的产物。然而尽管有关方面用心良苦,所收效果却难言满意。美国发放的天量小册子,并未能改变美国大兵在海外的跋扈口碑;中国有关方面一次又一次的海外文明推广活动,也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人在海外不够文明”的印象。

文明是一种修养,是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所培养和造就的,仅靠出门前的突击灌输,临时抱佛脚,成效是必然大打折扣的。不仅如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还不可能如美国那样,对每一个目的国、每一次外事活动,都印发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宣传材料,即使出国公民对那些手册、须知高度重视、认真对待,也难免闹张冠李戴的笑话,或因时过境迁而变成刻舟求剑,更何况,即使如美国那样,不也还是出现那么多的风俗差异问题和文明习惯问题?

出门听俗当然需要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养成公民入境问俗、入乡随俗的心态和习惯;国门前突击文明常识固然可取,但更可取的,却是在日常便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一位资深美国“和平队”成员曾对笔者感慨,让美国公民抛弃唯我独尊和自我中心,养成入境问俗的习惯,对于改变美国公民的海外形象“要比印多少小册子都有效得多”,对于中国公民而言何尝不是如此?通过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让人们从思维定式中自觉养成入境问俗、入乡随俗的习惯;通过寻常生活中的积累感悟,让人们在国门内即具备良好的文明素质,其树立海外中国公民文明形象的效果,将远比办几个“宣传月”、印一堆宣传资料更好得多。

当然,“文明月”该办还得办,资料该印还得印。但在做这些轰轰烈烈活动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日常素质养成这项需要时间、精力投入且缺乏“动静”,却能产生更好、更扎实效果的工作。▲

贺文玄

猜你喜欢
须知风俗突击
冰雪运动安全须知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一字千进(23)
跟踪导练(四)4
《湖北农业科学》投稿须知
国产96式坦克快速突击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
年底突击
卡-60轻型突击运输直升机结构图
老年人旅游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