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1 02:57陈梦娜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烟袋何谓小人

陈梦娜

“和”平凡,随处可见,“和”神秘,令人神往。自古以来,人们便追求一种“和”的境界,于是乎,便有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于是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之类的词语喷涌而出。

“以和为贵”人们只追求表面上的“和”,殊不知“和”的真正含义。何谓“和”?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何谓“和”?笑脸相迎,暗地放箭?何谓“和”?路见不平,视而不见?这些就是“和”的含义吗?不,这不是,这只能算是小人之和,是明哲保身、见风使舵的鼠辈之举,与我们所追求之“和”大相径庭。所谓“和”,是心灵之和,是心的相连、心的团结、心的和睦,“和”不等于恭维。

说到这儿,脑中一闪而过一个巧合,是什么呢?不知大家是否想起一个名字——和珅,和坤的名字中恰有个“和”字。这个大名鼎鼎的和珅,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吧!他的功绩,我也就不多费口舌介绍了;他的为人嘛,大家也心知肚明。此时此刻,提及此人有何用意呢?我想大家也猜出了一二。和砷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拍“龙”屁。这一拍可了不得,皇帝是龙颜大悦,和珅呢,便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你能想象得出吗?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机大臣在皇帝面前点头哈腰,成天咧着张嘴,掏空心思迎合皇上开心的那模样。还有那一帮小贪官,成天哈巴狗似地围着和珅转,大把大把的银子丢进那无底洞,还得强颜欢笑。你别看他们一个个都笑呵呵的,指不定心在那里滴血呢……这就是我所说的小人之“和”,表面上和气,内心却可能是满腔怒火。和珅的名字中虽有个“和”字,但此“和”非彼“和”,他的所作所为也就为小人之“和”作了最好的诠释。

纪晓岚,您知道吧,就是成天叼着一只大烟袋,被送外号“纪大烟袋”的那位。要知道,他可是和珅的死对头,不用说,他一定美名远扬,是百姓口中赞不绝口的好官。众所周知,纪大学士,忠肝义胆,忧国忧民,为了百姓,他据理力争,为了公道,他敢怒敢言。因此,他也就成了正义的代名词。无论是谁犯了错,他都敢指出来,就算是皇帝的“天威”他也敢“冒犯”。朝堂上,他是尖锐的锥子,经常把和珅批得体无完肤。他自言是拎着脑袋进谏,自然成了大狱的常客……哎,自古以来都是忠言逆耳呀!你能说纪大学士是故意使君臣不和吗?

再华丽的词藻,再动听的话语,再和善的微笑,如果都是虚情假意又有什么“和”可言。真正的“和”发自肺腑,言语尽管平实,但却饱含一份爱,深沉而无私。有时听起来可能不舒服,就如父母的严厉责罚让我们不能理解,可是严也是一种爱,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就如世外桃源,美好却是空想。“和”也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圆、一块没有瑕疵的玉,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就如当人们给一个家庭冠以“和满”二字时,绝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没有摩擦,而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关爱,共创和谐。“和”也一样,需要坦诚相待,需要齐心协力,就如拔河时,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和”是一种高尚的节操,一种不拘小节的气度,一种共患难的真情……转而一想,“和”不正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真、善、美”吗?

猜你喜欢
烟袋何谓小人
笑一笑 唱一唱
镜子里的白胡须
神探烟袋王
指印小人来了
鼓楼旁的斜街
选择
木勺小人
与小人为伍
马连良戏中的烟袋
智断烟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