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李世民”后有“魏征”

2009-08-11 01:15
党员文摘 2009年1期
关键词:孔颖达重奖兰陵

高 深

前些年,我访问过一个地区的一把手。他虽然属于能力较强、“德高望重”一类的人,但因为肩负着几百万人的衣食住行及 “造福一方”的重任,工作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每出台一项较重大的举措,总要听听不同意见,希望兼听则明,可是他常常是只听到掌声,却从无“杂音”。他跟我半开玩笑、半发牢骚地说,如今顺情说好话的人多,像古人魏征那样直言进谏的,几乎没有了。

我以为他想听到一些不同意见的心情是真诚的,可是他颠倒了一个事实。于是我反问他:“你以为是先有李世民,还是先有魏征? ”其实我是委婉地批评他,与其说身边没有 “魏征”,莫如说自己还不是“李世民”。当年李世民担心文武百官都“顺情说好话”,有一天就故意问一个叫孔颖达的官员:“《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这是什么意思?”孔颖达解释了原意以后说:“不仅仅一般人要向才能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浅的人求教,即使是你,也应当虚怀若谷。”

李世民也不是轻易就得到魏征的。他为了鼓励官员勇于进言,也想表示自己听取批评的诚意,对第一个进言的元律师给予了超出人们想像的重奖,奖品是兰陵公主的花园。有人认为这个奖赏太重了,李世民坦言:“我即位以来,还没有勇于进言的谏者,因此要以重赏鼓励官员们大胆地提出谏议。”

这就是产生“魏征”的条件、环境和氛围。如果谁的身边没有“魏征”,甚至千呼万唤不出来,那你一定要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李世民? ”

(高良荐自《文汇报》 图:廖新生)

猜你喜欢
孔颖达重奖兰陵
山东兰陵县鲁城地区BIF型铁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中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初级中学红色文峰文学社
孔颖达论为政之道中的道德因素
山东省兰陵县庭院经济研究所
硕师鸿儒孔颖达传略
兰陵∶圣王高地的精神气象
重奖污染举报凸显环保共治
衡水历史名人孔颖达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
谨防重奖“状元房”催生教育乱象
重奖一线教师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