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走势让欧美羡慕

2009-08-12 20:08
环球时报 2009-08-12
关键词:环球时报经济

7月数据引来乐观评价 经济回暖已是快慢问题

●本报驻英国、加拿大、德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陶短房 青木●本报记者 王跃西●陈一

在最近世界经济出现复苏信号后,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新一轮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双双同比下降,多数专家认为这一数据印证了中国经济将持续回暖,但“复苏步伐略有放缓”。“CPI和PPI双降对老百姓是好事,说明手里的钱更值钱了,但会限制企业投资意愿。不过中国股市的恢复性上涨和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缓解人们对这方面的担忧。”中宏研究中心副主任田云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金融专家罗斯维尼萨11日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的经济已经在令西方羡慕的发展轨道上前行了。

英专家:指数浮动不必太紧张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了7月份月度经济数据。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下降1.8%,连续6个月实现负增长;PPI同比下降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1-7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9%。

大部分西方媒体对经济数据的看法较为积极。《华尔街日报》11日评论说,中国7月份下游物价指数继续下降,使得正利率局面得以保持,为经济的回稳复苏锦上添花。“CPI与PPI双降是正常现象,各种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处于回稳通道”。美联社也称,中国7月份经济指标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恢复迅速,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反弹。

英国《经济学家》称,“今年7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9%。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为9个月以来的最高增速。这些数据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巴克莱资本两位分析师认为,7月份的数据印证了他们提出的“经济持续回暖”的观点。路透社11日在“投行看数据”一文中称,多家投资银行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着回暖上升态势,但复苏步伐可能不如预期的那么迅猛。

法新社分析说,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制约。“消费数据低迷和进口量下滑比出口更严重,说明内需市场尚未启动,这必然使中国经济无法摆脱全球消费市场低迷的牵累”。但法新社同时认为,尽管如此,中国经济2009年达到“保八”的目标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日本《朝日新闻》认为,11日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让东京股市有点“摸不着头脑”。“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这个数字比较坚实,但1-7月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却低于预期,并可能在此后不断下降。这两个错综复杂的数字纠缠在一起,让东京股市找不到决定走势的方向”。

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金融专家罗斯维尼萨1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已经在令西方羡慕的发展轨道上前行了,对于现阶段出现内需需要调控的指数浮动,不用太紧张。因为中国经济近期的发展模式,仍然会以出口制造业为主,伴随西方经济体进一步复苏,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朗化。当然拉动内需必然会带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但确保市场稳定更为重要。

数据显示经济逐步向好

“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企稳迹象,是一件好事。”中宏研究中心副主任田云11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11日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当天的沪综指微收涨,扭转了连续4个交易日的跌势。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梅君认为,“中国经济现在是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基础还不牢固。股市的上下波动与宏观经济形势好转并不矛盾,股市对经济的反映并不像温度计那么准确。另外,股市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不可能直线上涨,有调整的需求,但这并不妨碍股市的总体向好。当然,现在在某些行业,比如房地产等行业存在过度投资的苗头,人们也因此担心再次出现泡沫。而且,我们也不排除过度投资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过多过剩。”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持不同看法:“从这次公布的数据看,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状况已经好转,因为去库存化还需要时间。现在,我们的产业结构还需要进行优化和调整,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港口、机场和铁路等相对过剩,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外界对中国经济复苏的关注也提升到与世界休戚相关上。印度《商业日报》11日在题为“中国能把发展中的亚洲从衰退中拯救出来吗?”的文章称,中国经济最近的反弹使人们充满了希望——中国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即使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至少也会是发展中的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引擎。

国际独立咨询机构“美国格理集团”11日发表分析文章称,不同的分析家对中国经济有不同的分析。在关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否是可持续的问题上,西方的经济学家经常是赞扬和奉承的。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很有效,普遍的观点是中国国内消费的增加最终将“扭转局面”。而对中国经济模式持批评态度的人更多是中国人。他们担心会出现房地产泡沫、资源配置不合理和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等。

德国《地区联合报》11日在题为“中国经济继续繁荣”的文章中写道,当欧洲和美国还在等待春梦醒来的时候,中国经济已经重新开足了马力。德国《商报》11日在以“来自中国的希望”为题的文章中称,中国是世界市场的发动机。“虽然中国7月的数据有些令人意外。但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最大希望。中国政府拉动内需消费的经济政策似乎很有效果。”

质疑中国数据不是主流

中国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不仅是国内决策层制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策略的基础,也为很多西方经济分析师判断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中国的数据也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被认为有“水分”。今年7月份,美国保守派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经济政策研究员德里克西瑟斯就曾对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发出质疑,认为这些经济数据完全是“制造出来用于满足政府需要的”,“中国经济情况多变且复杂,国家统计局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无法调查13亿人口的经济动态”。

《环球时报》记者11日注意到,在中国这次发布经济数据后,大多数西方媒体没有发出质疑声,但德国《商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的数据总会引发争议,因为中国地方政府的数据让人有些怀疑”。田云就此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对于数据有疑问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不仅国外,国内也有人提出。但我认为,这些统计数据是值得尊重的。怀疑数据不真实不是世界关注中国经济的主要话题。现在,国家将数据发布方式由分批改为统一发布,我认为就是要避免外界对数据进行过度的猜想和解读,避免因为分批发布数据可能出现数据打架的可能。”

梅君也认为,现在西方有些人看中国经济的心态比较复杂,既希望中国经济好转,以便带动相关经济体经济复苏,又担心中国经济步伐过快,看到中国经济发展太好心里会酸溜溜的不舒服。

日本《经济新闻》和《产经新闻》也对中国统计局改变数据公布方式给予特别关注。《产经新闻》称,中国统计局原本都是在网上分别公布数据,现在改为每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原因在于不仅中国国内,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数据的关心都在增强。此外,此前中国统计局公布数字称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工资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3%,遭到网民质疑,这也是统计局改变数据公布方式的原因之一,试图用更公开、更直接的方式传递经济信息。▲

猜你喜欢
环球时报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本报调整刊期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经济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