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我们的幸福

2009-08-12 04:58
中华手工 2009年7期
关键词:定情信物绣球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1300年前,流行歌手李龟年经常演唱王维的《相思》,听者无不动容。“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表达着古人用情的质朴与浪漫。

因了诗人的关系,我们知道了手帕不止是用来擦汗,簪子不止是用来束发。一张花笺几行揩书夹几片花瓣,也可传情达意。头上宝钗、腰间玉佩、袖里折扇,融了多少浓情蜜意与海誓山盟。信物,成为爱人间无可替代的精神食粮。

几年前,当好莱坞影星理查德·伯顿用8万英镑购买的豪华游轮向伊丽莎白·泰勒示爱时,一度隐秘的爱情信物变得张扬,但他们的感情很快触礁——这次,爱情成了一个笑话。

这个时代,信物的“含金量”越来越重,“含情量”越来越轻。

再贵重的定情物,也不能成为爱情的保证。

从表面上看,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爱情又糟蹋爱情。究其实质,是泛娱乐化的生活方式、及时行乐乐的价值观念、选择太多反而逃避选择的生活现状,共同将爱情演变成一场消费快餐。红叶定情的浪漫,只活在了诗歌里。

信物的“信”没了,信物也就失去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与坚定。在人人把爱情挂在嘴边的今天,信物成了多余的。

我们丢掉了信物,捡起了娱乐后的郁闷和空虚,追、逐和被追逐的游戏没能拯救我们,物质丰裕,内心贫瘠,现在,我们要努力适应对爱情的集体失语。

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传统的坚守越发可贵。无论什么时代,对爱情的坚定和对幸福的追求,总能唤起共鸣,直抵内心。

在又一个七夕来临之际,我们找寻信物,其实是在找寻曾经属于我们的幸福方式。

[发现幸福]

当代表坚贞爱情的信物逐渐远离生活,仍然还有这样一些人、这样一些地方在坚持传递着最美好的情愫。

寻访大老椰

张玉梳

在广东的民间,沿袭着这样一个传统,新人结婚的时候,做儿媳妇的,要把一对老椰子作为喜庆礼物送给公公,以示列公公的尊敬以及嫁入婆家的决心。广东人把这老椰子,称之为“大老椰”(大老爷的谐音)。

新郎倌讨彩头

广州顺德观光路的一条小巷子里,有问专卖大老椰的店铺。店铺有些年头了,藏在观光路菜市的最里面,店主姓覃,在顺德做大老椰生意只怕是最早最有名的家。

找这家店,真费了点工夫。为了分摊店租,只做大老椰生意的覃老板,将店铺的门口位置转租给了卖冰镇揶汁的几位年轻人,要不是贴在墙上已经快褪色的旧海报,我差点错过了。

穿过摆放在店门口的西瓜与椰子堆,再穿过两个放满西瓜汁与椰子汁的大冰柜,就看到了传说中的“大老椰”。它安静地挂在墙上,有陈旧与古朴的色泽。旁边还有一些用椰子做成的小工艺品,相比之下大老椰毫不起眼。它的背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不巧,覃老板外出了,等不到他亲自讲大老椰的故事。买了杯椰汁,坐在初夏午后的店门口跟年轻人聊起来,问起他们知道大老椰干什么用的吗?年轻人哄笑:“不就是结婚的时候要用的吗?”再问怎么个用法,年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连爱情都快进化成快餐的今天,谁还关心老祖先留下来的传统?

谈笑问居然有生意上门。来买大老椰的顾客是筹备婚礼的新郎。新郎姓方,顺德当地人。他奉父母之命来这里买椰子。“就是取个好彩头。在广东方言里,‘椰与‘爷同音,‘老椰也就同音于‘老爷。而‘老爷也是媳妇对公公的称呼。”广东南部地区处于热带气候,适应椰子的栽种与生长,于是,结婚时准备椰子,也就成为了广东地区特有的民间习俗。

方新郎还补充:“‘椰子椰子,有‘爷有‘子,这不正是天伦之乐嘛?”还真有几分道理。广东人凡事钟爱讨个吉利,这椰子谐音的彩头,真应了当地的民风。

至于在婚礼中具体怎么用,方新郎显然有些模糊,“这都是老传统了,父母今天不让我来买,我也不知道有这回事。”看着方新郎拎着大老椰扬长而去,真想对他说:“能记住时光留下来的回忆,它就是一种幸福。”

重拾亲切老广州

广州海珠北路比比皆是婚纱店,西式漂亮婚纱与中式小凤仙礼服是这些店铺的主营产品。当然店主也会顺带卖一些喜庆用品,这其中,就有大老椰。

苏伯大概是现今广州唯一的、仍执着地制作老广州传统婚嫁用品的民间手工艺制作者,大老椰便是他的作品之一。苏伯住在海珠中路的一幢小民宅里,平时制作各式各样的传统婚嫁工艺品,闲时就跟街坊下下棋。他说:“大老椰是在结婚时讨个意头,寓意有爷有孙、儿孙满堂,是老广州的一种传统习俗。在过文定(即过大礼)时,新娘子家属要把一对贴着双喜字的老椰子,送给老爷作为定亲。”

苏伯说,大老椰只能用老椰子来做,因为老椰子常年保持外壳鲜亮。长到3~4年的老椰子,从树上摘下来后,要去掉毛乎乎的表皮,剥出光滑的呈现褐色的外皮,用红绸带将两个老椰子绑在一起,再贴上用红纸剪的双喜字样,一对大老椰就算完工了。普通的老椰子,售价大约在20元一对,而抽出新芽的老椰子,求子的意头尤其好,售价都在80元以上。椰子一定要成双成对,用大红绸带将它们绑在一起,意指双双对对。

但如今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有大老椰这一说法,苏伯有点感慨:“文革期间,‘除四害,这个习俗被禁止,并慢慢被人们淡忘了。在澳门和香港,这个习俗反而被保留了下来。”后来,苏伯在电视上看到召唤“老广州”回归,就觉得应该把这个代表着老广州文化的习俗,重新推广起来。于是苏伯又着手制作大老椰,他说,“这些优良的传统,让我们老广州人觉得亲切和熟悉,它不应该随着潮流的变化而消失,它应该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有点感动。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承载着时光背后的故事,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的永恒记忆。

五彩绣球高高抛

小伊

绣球,一针一线,缝住了女儿家的甜蜜心事,装载着女儿家对幸福的憧憬。大榕树下,阿牛哥接下了刘三姐抛来的绣球。诞生了一段轰动世界的爱情故事。

曾经以为绣球早已随时光的流逝而成为永恒,然而,却仍有一个地方,人人都是做绣球的高手,门上、窗上天天高挂着缤纷的绣球,绣球在那里成为了一种文化产业,延续了下来。这样的景象,只有在绣球街,才能看到。

不老的定情物

绣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不过当时它并不叫“绣球”,也不是表示柔情的物品,而是用青铜铸造、用于在作战或狩猎时甩投的古兵器,称为“飞砣”。到了宋代,由彩缎、花布裹绣,内藏豆粟、棉花籽或谷壳的“绣球”才诞生于壮族怀春少女的绵绵情思之中,这除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还有更深层的“吉祥”之意。从此,那些不着边际的海誓山盟因为有了可触可感的贴身信物,变得真实起来。

据新编《靖西县志》记载:“清代靖西县乡村男女青年在山野间对歌、谈情说爱时,随手摘下山间花草,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而后演变成用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绸巾包上重物连上丝绳.绣球即成。”

绣球一般是女子亲手缝绣.在歌圩上或幽会的场合抛给或送给意中人,作为定情言物。男子也往往会在

猜你喜欢
定情信物绣球
月亮是唯一的信物
一吻定情
感受巴黎——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走进威尼斯——绣球的欧洲艺术之旅
“夜经济”的青岛“信物”
只要一件定情信物
绣球抛上天
定 情 物
一物定情,一念相思
“绣球 ”,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