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无双

2009-08-12 04:58
中华手工 2009年7期
关键词:全手工制壶宜兴

子 禾

在江苏宜兴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就弃官隐退,带着美女西施乘一叶轻舟来到太湖之滨的宜兴定居,并以制陶为业。后来当地人尊奉他为陶业祖师,称他为“陶朱公”。千百年过去了,作为陶都的宜兴以独一无二的紫砂陶闻名于世。

而一把由现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制作的《景舟石瓢》紫砂壶,在上海一次拍卖会上拍得312万元高价,创下历史紫砂拍卖纪录之最。在整个紫砂界轰动一时,成为紫砂爱好和收藏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紫砂工艺到底神奇在哪里?它为何能独秀于传统手工艺之林?

徐门陶庄

根据史载和遗址考证,宜兴紫砂制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一直传承至今。紫砂陶品类众多,而尤以茗壶为代表。清代学者李渔评价紫砂壶说:“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是人皆知矣。”阳羡是宜兴古称,宜兴丁蜀镇就是紫砂的原产地。

199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在丁蜀镇建成占地30亩的长乐陶庄。陶庄环境幽雅,将一整套紫砂传统手工工艺流程毕集其中,是丁蜀镇规模最大且具有文化特色的座紫砂陶艺工坊。从传统的紫砂工具碾砣、盒钵陈列到还原的古陶作坊展示,从传统的紫砂茶具到现代化陶塑作品,陶庄俨然一座陶艺博物馆,浓缩了紫砂艺术的千年演变。在这里,大师和弟子们都坚守着“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艺”,从选砂、和泥到制壶,讲究的都是亲力亲为,纯手工制作。

徐家是紫砂世家,在现今紫砂界10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徐汉棠徐秀棠两兄弟均占一席之地。“徐家在民国时期就是标准的小手工作坊,后来兄弟7个,又有4个在做壶。”徐秀棠说,祖父徐锦森人行制壶,父亲徐祖纯1915年在蜀山开设福康紫砂店号,印款“徐记福康”,所做的寿星壶在当时颇有点名气,生意到抗战期间才衰落下来。外曾祖父邵云甫擅做紫砂烟具,在南洋有盛名,舅舅邵茂章、邵全章和母亲邵赛宝也都是当地紫砂好手。到了他这一辈,三兄徐汉棠随顾景舟学艺,是顾氏门下大弟子,而自己则师从陶刻名家任淦庭。除了精通制壶外,徐秀棠还开创发展紫砂雕塑,使紫砂工艺融入生活,更显生机。

2006年,徐秀棠在长乐陶庄按原貌复制了一座传统紫砂龙窑。这座龙窑按照考古发掘的原比例打制,全长25米,其中的15米用来展示窑的内部结构,另外10米则用来烧制紫砂器。而部分砖料从被拆除的废弃老龙窑中捡回,由老师傅以全手工“圈拱”,基本复原了龙窑的传统面目。在徐秀棠看来,龙窑形制本身就是紫砂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组成部分,不应该消失。

举世无双全手工壶

紫砂陶制作技艺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制作紫砂壶的原料紫砂泥是当地山中特产的一种矿石。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紫砂泥质具有双重气孔结构,有着特殊的可塑性,不粘连,承受力较强,以其制成的茗壶,冷热随意,不会炸裂,沏茶能保持茶叶香味蕴蓄无变,且能盛夏贮茶越日不馊。如此,紫砂壶极高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成为了悠悠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除了原料独特之外,紫砂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全手工。一把制作精良的全手工紫砂壶哪怕不是大师手笔依然能够身价百倍,任何爱壶的人都对之梦寐以求。

徐秀棠的儿子徐立记得刚学制壶时,他在一位私人藏家那里见到一把“大亨壶”,为清嘉庆、道光间制壶大匠邵大亨的大掇只壶,造型简单,却有无穷张力,气度极大,“只有一个词语可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感动!尽管隔着玻璃柜门,我还是被强烈震撼了,竟然有下跪膜拜的冲动”。徐立由此成了传统全手工技法的坚定追随者。如今宜兴很多店家现在都打出了“全手工壶”的牌子,想卖个好价钱。徐立说,其实除了灌浆和机制成型的壶,紫砂壶都可以说是手工制作。但这个概念和“全手工壶”完全不是一回事。

“全手工壶”的真正内涵必须是用“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即沿用明代传承下来的木转盘拍打、镶接成型技法。制作过程中使用传统的竹木质、牛角、铜、铁等工具。敲打泥片、泥条的搭子最好用黄檀木和枣木,木转盘一般是榉木和黄檀。做壶需用“矩车”划圆形泥片,“象车”划直泥条,这两样工具的形制从明代沿袭至今。

“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是紫砂工艺最独特的内核。辘轳拉坯、石膏模挡坯、盘泥筑法在世界各地的陶瓷工艺中都存在,而紫砂工艺的木转盘拍打、镶接成型法别无他家。木转盘拍打、镶接成型法即俗话说的“打身筒”和“镶身筒”。

“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可以细琢,不必急于一坎完成。用来存放泥坯的粗釉套缸是重要工具之一,缸底存水,中间用挖有注水孔的泥层隔断,泥坯成品和半成品放在泥层上面,再用木盖封闭,可以随时通过调整水面高度来控制泥坯湿度,不必担心走形或损坏。所以有的名家做一件作品需要琢磨几年才能完成,以致重金难求。

炒作的市场

随着紫砂壶行情的一路飙升,近几年紫砂泥也“洛阳纸贵”起来,当地政府在2007年颁布了《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对一些紫砂矿实行停采保护,有些商人就瞅准了这里面的商机,囤积紫砂泥在手中,趁机抬高紫砂泥的售价。目前市场上紫砂泥的大致价格为:普通紫泥2000元/吨左右,底槽清20000元/吨左右,还有些精品紫砂泥不是以吨计,而是以斤零售。这个价格比2005年初的时候翻了近10倍,也迅速致富了一大批紫砂泥商人。

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看来,现在紫砂泥价格的飞涨,更多的是人为恶炒,只要理性分析一下就知道,紫砂壶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制作者的风格和理念,相对于一些名家的紫砂壶,紫砂泥的成本微乎其微。

而在一些制壶名家眼中,紫砂泥即将绝迹的传闻纯粹是炒作,其实只要是和黄龙山紫砂泥矿脉一脉相承的紫砂泥矿,物质元素含量基本差不多,从这点上看,除了黄龙山,南山、甚至浙江的一些山脉里面也存在类似的紫砂泥,只要仔细筛选一下,都可以用来做紫砂壶。

对于坚守“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的徐立而言,他早就有了储备紫砂泥矿石的习惯。因此在政府颁布《条例》之前,他已经有了约300吨的“存粮”。

丁蜀镇因特产紫砂器而使尹家村成了商品紫砂壶集散地,外地来的普通商家大都来这里订货。村中一条直道,两边全是两层楼房,家家挂着作坊招牌。徐秀棠的徒弟史小明说,这里大概集中了200多个家庭作坊,大都是前店后坊的形式。而一路上看到的楼房。都是这两年建起来的,因为紫砂行情好,大家都挣钱了。

在他看来,紫砂行情突然高涨,对宜兴的制陶业实际上是很大的冲击。紫砂壶本来只是宜兴陶业的一个门类,现在一看这么挣钱,几乎所有陶艺从业人员草草培训后都转向紫砂制壶,普通工人经一两个月培训就能独立做出紫砂商品壶

来,手工成本不过几块钱。工艺上粗制滥造,对紫砂制壶这行便形成了破坏。徐立倒是觉得,对紫砂市场的两极分化也不必过于忧虑。“我认为各安其位也不是坏事。有人在满足市场,有人就能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传承传统。”

行情冷热背后

紫砂陶艺历经千年传承不衰,其中也不乏低潮之时。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连顾景舟那样的名手也被迫跑到上海去,改行另找饭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算一个低潮,制壶为苦差,当时一把上好的壶售价才几十元,少有人愿意学。据徐秀棠介绍,当时紫砂工艺厂招工一次就拉几百人进去,连站在门口看热闹的十几岁孩子也都招进去。最后能坚持到底的不足几十人。工人每天从早上6点干到晚上10点,年轻人都不愿受那个苦。

徐立小时候也对祖传的手艺充满抗拒。1 990年大学毕业后徐立被分配到宜兴外贸,两年后辞职回丁蜀镇帮助父亲管理工厂。1999年冬天,他陷入了迷惘,很想逃避属于父亲而不属于自己的工厂事务。有一天表哥葛烜看徐立无聊。拉着徐立去看他做壶,“也不知道为什么,紫砂壶那种简单和干净突然就吸引了我,一种发自内心的被打动。”徐立于是决定学制壶,这年他30岁了。他没有找父亲,而是跑到北京向周桂珍拜师去了。

“一个人学习传统技艺,心里必须先有百分百的崇拜和敬畏,父子关系并不合适。”徐立说,现在的紫砂市场看起来很火热,但真正的传统手工工艺实际上处于萎缩状态。有真本事的师傅不愿再外传手艺,徒弟也没多少人能耐住几年学徒的辛苦,学个大概就恨不得立刻自立门户挣钱,当枪手、做假壶的现象在宜兴到处都是。

在1980年代后期,因台湾人对紫砂壶的市场需求,制壶这行才开始热门。紫砂行情在1990年到了最高峰,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市况落了下去,2004年前后才重新涨起来。葛烜是徐家外甥,上世纪80年代末曾跟三舅徐汉棠学徒几年,他说,“那时三舅一把壶的价格在一两万元,市场落下去后,他的壶还是维持在这个价位。等到2004年市道再好起来,一把壶就要30来万元了”。

不过,紫砂市场火热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徐秀棠对此有着深刻地认识:“台湾的教训值得借鉴,当年喜欢的人多,价格也高,一些不法商人就千方百计地哄抬价格,为了卖相好甚至用酸洗原料的办法改变紫砂壶的色泽,时间长了,假冒伪劣多了,市场就乱了,接下来就是市场萧条。从紫砂热到紫砂乱再到紫砂死,我们不能走这样的老路。”徐秀棠说,商人捞一把,行情不好就转行赚别的钱,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对紫砂有一份责任感。我们还有徒弟和子孙要吃这碗饭!

猜你喜欢
全手工制壶宜兴
宜兴釉陶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圆桌
浅析全手工壶
如何识别全手工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