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门里新行家

2009-08-12 04:58谢晓飞
中华手工 2009年7期
关键词:漆器传统工艺家居

谢晓飞

蜀道何难

2007年夏天,重庆房市如同重庆的天气一样闷热。房地产商像商量好了似的集体捂盘等待重庆房市沸点的到来。

那是一个刚下过雨的傍晚,在南滨路的一个茶社里,“各位兄弟,大松今天有件重要的事要宣告一下,我的房地产生涯——就此画上一个句号了。”邓松用手指沾了茶水在桌子上画出一个圆圈。

大伙瞠目结舌,沉寂片刻,又立刻炸开了锅:“连造摩托的、制药的都看到这块肉肥。你反倒要走人?”

选择急流勇退,从炙手可热的房地产圈跳出来,邓松并不是犯傻。此时,他正被个美不胜收的传统工艺行业——漆器工艺深深吸引。

漆器工艺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分门别派,繁复精妙,任人专研一辈子,都只能窥其一二,难以穷极。这个行业里的大师行家,多是世家子弟或者从小拜师习艺。邓松半路出家,想在漆器业有所建树,在旁人看来是在往李太白笔下的蜀道上奔。

其实,已至不惑之年的邓松并不是要去拜师学制漆的工艺,他是决心做一个漆器品牌。在从事房地产之前,邓松其实是装饰圈子里很有名气的设计师,在做设计之前,他还做了十年文物字画鉴赏师。这些经历既是令邓松萌生打造漆器品牌的因由,又赋予了邓松成为一个漆器品牌创办人的条件。

有基石的梦想

要想创漆器品牌,需要的可不光是大学生创业的那份勇气和激情,甚至不仅仅是资金,需要的是行业资源。对于传统工艺行业来说,资源最是难求。因为传统工艺行业最重要的资源不是物,而是人,是人手里抢不走偷不来的工艺。

邓松从房市出来后,第一步就是带着妻子谭尧去往全国各地探寻漆艺大师,考察漆器市场。全国走访的过程中,邓松与漆器工艺大师们推心置腹地交流。

在成都一条冷清的巷子里,60多岁的周小屏经营着一个小漆器店,生意惨淡。但老太太一直坚持着,因为做了40多年漆器的她由衷地热爱这门工艺。无论多艰难,她都没放弃。邓松夫妇前来拜访,与她详述了创现代时尚漆器家居品牌的想法后。老太太激动得老泪纵横,她握着谭尧的手说:“我这辈子只顾埋头专研工艺、制作作品了,没时间和精力去做市场,更别提什么品牌化发展了。每年赶去各地工艺博览会上露露脸,都把我折腾得够呛!你们这些想法真要付诸实践的话,我愿意用自己40多年的技艺支持你们。”

其实,很多漆器工艺大师已经意识到传统工艺的市场化出路问题,不过他们着实无暇去好好经营市场,一件精益求精的作品往往要花费他们数月或者数年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与懂市场的人合作不失为一个可行之计。

走访回来后。邓松立刻起草了一份与工艺大师合作的协议书,寄给大师们审阅修改后,就形成了正式的合同。条款清晰的正规合同,解决了大师们的一些顾虑,也保护着双方的权益。就这样,邓松解决了一个基石问题。有了基石,梦想的大厦就可以一点点被筑起,而不再担心被人笑话想造空中楼阁。

哑铃模式

品牌名“大漆门”诞生于一次漆友茶话会。会上,各漆友聊到国内的漆器业一直处于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割据局面。如果能将各地区各派系的漆器工艺进行融合,中国漆器磐将进入另一个境界。大伙都笑言邓松倒是可以去争抢“漆林盟主”之位。邓松站出来说道:“这是个开放的时代,不需要去拼杀争抢一个霸权位置。我倒是想做一个资源的整合者,我办大松漆器工艺品公司就是希望搭这样一个平台,令各家各派之工艺在此融合成一个……”这时候,邓松的脑子灵光一现,“大漆门”三个字脱口而出。大伙都夸邓松“大漆门”这个词儿用得精妙,邓松暗自得意,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将“大漆门”注册为自己的品牌名。

在邓松的蓝图里,“大漆门”既要彰显传统漆器工艺,又要力图跳出传统漆器的窠臼,它将是充满时尚设计感、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漆器。邓松从全国招募来优秀的家居品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包装设计师等,组建了一个富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设计团队,还高薪聘请四川美术学院的教授作为大松漆器的艺术总监,对产品设计进行总的指导。邓松说:“大松漆器绝不是将各派系大师的作品收拢起来摆放在一个店里。大漆门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贴牌生产,大松漆器有自己的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与绝大多数工艺品公司的“橄榄球模式”不同,大松漆器采取的是一种“哑铃模式”,研发和市场大。生产环节相对要小一些。把主要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产品的研发与市场的推广上,生产上以自己进行初加工然后请大师完成复杂工艺以及寻求代加工的方式操作。“哑铃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品牌快速成长的发展模式,在服装、汽车等领域广为运用。

一年时间不到,“大漆门”专卖店就开起来了。“大漆门”第一家专卖店于2008年年初在重庆江北一个高尚住宅区开业。邓松坦言,这次的店址选择有些失误。虽然高尚住宅区住着自己的目标客人,但是开车出入的他们很少有机会进店来看看。随后,邓松果断做出决定,将店搬到了人流量大的商业中心。精美又时尚的漆器摆件、饰品令人耳目一新,立刻征服了一批追求品质生活的顾客。

金字塔里的漆器

今年五一,重庆磁器口的游客流向发生了些变化,有部分游客逆行向左。原来“大漆门”在磁器口的专卖店开张了。有不少游客被吸引了过来。宽敞明亮的店堂以展厅的形式精心布置,富有时尚的艺术气息,给人舒适的视觉美感。

展台彼此间隔很远,每个展台成系列摆放着精致的漆器,游客中有一个中年男人深谙漆器工艺,在向同伴们做讲解:“这是扬州的雕漆,扬州雕漆又称剔红,你看,这红得多好看。中国人一见这大红,心里就自然冒出一股子喜庆来……这套茶具应该是采用的福建脱胎漆的制作工艺。不过这造型很特别,简约大方。可以买一套带回去放在办公室里用。”其中一个女伴说道:“以前逛过几次工艺品博览会,感觉中国的漆器都太传统了,工艺上确实令人惊叹,可是设计上很土气,与现代家居风格完全不搭调,买回去都不知道搁哪儿,感觉这些东西你就非得做一个博古架专门供奉似的。不过这家店的漆器倒是让我开了眼界。”

店员见此行人既是懂漆器之人。又对“大漆门”很认可,热情地迎过来,“诸位先生女士,二楼还有一个展厅,是精品展厅。各位这边请。”

原来,“大漆门”依照消费群体在开发与销售上都做了区分。据邓松介绍,“大漆门”的产品结构成金字塔形,最顶尖的是大师与艺术家合作的精品,都是只此一件的孤品,这些作品用来展示“大漆门”独步超然的工艺美,也为了满足漆器爱好者的收藏需求。中间这一层是极富艺术设计感的作品,请美院老师或者全国有名气的设计师做原创设计和制版,然后限量复制。这类产品既具有艺术美,又很生活化。但是成本偏高,只能是满足一些高端客户的定制需求。最基础的这层是“大漆门”的主打产品。设计上既契合现代家居风格,又优化实用功能。比如彩绘的纸巾盒、灯盏造型的首饰盒……既满足了家居功能,又起了美家、装饰的作用。

小事大启发

采访结束的时候,邓松的妻子谭尧讲述了她去日本游历时的一次购物经历。她在一家瓷器店看到一个小碗,色泽古朴清雅,好生喜欢。但是小小的一个瓷碗折合人民币要八百多元钱,她有点犹豫。陪同的翻译是一个在日本留学多年的中国女学生,问她:“这个瓷碗买回去是要用来吃饭喝汤吗?”谭尧说:“这么精致的碗拿来吃饭多浪费啊!”然后翻译劝她不要买了。翻译说:“一件东西买回去摆着,多看几次就厌倦了。因为人的审美会变的。只有经常用到的东西才会越来越有感情,即使是有了小缺口也让人珍惜。”这件小事给了谭尧很重要的启发,在做“大漆门”产品定位的时候,她建议丈夫,走实用家居品的产品路线,让漆器产品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谭尧说:“当漆器品真正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一天,当塑料纸巾盒换作了漆器纸巾盒,我们端着木碗吃饭喝汤的时候……漆器这门传统工艺就真正得到保护了!”邓松又补充一句。“这样的生活将是令人向往、并且值得追求的品质生活。”

“工艺品家居化,家居品工艺化”是一个时尚潮流,“大漆门”在这个潮流中掀起了美丽的浪花,这朵浪花既闪现着传统工艺之美,又富有现代生活的时尚气息。

猜你喜欢
漆器传统工艺家居
Semer la graine de la transmission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打造日常家居“氛围感”
台北家居
漆器收藏三问
如何辨别新老漆器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数码家居》2009年下半年推荐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