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玲 陈立媛 赵丽娜 杨晓萍
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明显缺失,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的现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表现突出。克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弊端,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意义深远。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以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职业技能的传授为主,但不能因此将其简单理解为纯粹的职业培训场所。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人文素质教育为本的理念和格局尚未形成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也特别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地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当中,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类课程基本上还是一个空白,即使是有所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也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尚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开设与否,基本上取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的需要和教育管理者的个人认识或重视程度。从浅层次来看,有的教育决策者仍然是按知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待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不能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专业教育之中。从深层次来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共同匮乏,是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享有与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专业教育等同地位的根本原因。大量的事例证明,支撑一个人在职业、专业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往往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立世之基、为人之本。所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较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给学生以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完备的人格和人文修养、积极的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需要。
2.曲解与模糊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存在着以政治、法律和道德教育替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以为通过开设这类课程,搞好思想政治教育,便必然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有一些教育工作者习惯于借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特有的理论灌输手段,来传授以潜移默化为特质的人文理念。由于方法不当、效果不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人文课程的认识。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应摒弃我们一向惯用的说教与灌输方式,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基础,以关注、关爱、关心为准则,以合情、合理、合法为原则,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为手法,尊重学生,从学生成才和发展出发,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价值理想,向往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追求真、善、美;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换位思维的习惯,坦诚相待,宽容厚道,注意沟通,学会理解,关爱他人,讲求语言艺术,寻求良好的人际关系。
3.简单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通病
虽然也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了一些人文课程,但受制于学制、体制以及人们的认识,其所占比重通常微乎其微,几乎没有作为核心课程开设,绝大多数是作为开拓视野、丰富课外知识的辅修课程设立,课时不多,内容单一,甚至有的院校仅仅体现于一门《大学语文》上。这样单薄的人文素质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人文学科不能仅仅理解为几门显在的、可被命名的学科(如文、史、哲等),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价值,渗透于各学科之内,萦绕于各学科之间,体现于社会交往之中,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不无它的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化,不应试图以简单的人文课程设置来充当人文素质教育。
二、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这就要求其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底蕴,夯实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只有如此,才能培养既具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1.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做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并重,在大学生基础课学习阶段,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上,应增开相关的人文类必修课程,在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可开设文学与艺术欣赏、音乐、书法与绘画等一些文史类的选修课程,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堂,以改变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重理轻文的现状。在开设人文选修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比如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要通读,交响乐名作要会欣赏,著名艺术作品要会欣赏等。学校可根据这些要求,采取措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勤于探询,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目的、适当地开设一些内容广泛、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较强的人文选修课程。通过专门化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理念。在课程设置上,尤其要处理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尽可能把科技素养与人文理念和精神,注入到一个整体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文化教育系统,培养有思想、有能力、会思考、会工作、会求知、会发展,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21世纪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重视社会实践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大学生要想真正发现新问题、产生创新性的思想,离开实践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亲身实践过程中,才有可能观察和体会到研究现象和问题中的实质和关键,甚至需要在多次实践和失败中,总结出规律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应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调整自我、改造自我,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课堂,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落脚点,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或者回避现实。离开了现实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便会曲高和寡、苍白无力。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
校园文化是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培养学生人文理念方面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人文精神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意义重大。为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不可或缺的。加强校园美化,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升华精神。增加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设施和图书资料,为学生学习人文知识提供便利,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举办各类人文讲座和人文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自我感受人文精神。从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氛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出发,多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讲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邀请社会成功人士和社会名流进校讲座,组织学术讨论与演讲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人文素质培养的环境和条件。
4.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深层融合
人文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本质上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相通的,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从深层次来讲是可以互相渗透的。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专业课教育占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如果专业教育不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就会丢掉这片主阵地,人文素质教育就难于深入和持久地开展。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是人文素质教育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措施。应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提高教育效果,注重潜移默化地熏陶和知识的内化过程。通过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创新求索的动力和科学追求的动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5.强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随着学术造诣高、人文素质好的老教师的退休和一批新教师的上岗,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在出身理工科背景的新教师队伍中,许多在学术上十分出色,但在讲课、总结分析的逻辑性和论文写作技巧与水平上却有待于提高,即新教师的人文素质功底和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为什么古往今来的许多学术大师能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弟子,这与为师者高深的学术造诣和深厚的人文素质功底密切相关。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除了继续提高专业学科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外,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基础,对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指导学生的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