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让惩罚也动人

2009-08-17 09:53贾宪章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代尔动人温情

贾宪章

斯卡斯代尔是丹麦著名的自行车运动员。他在中学时是一个自行车迷。一天清早,他骑着自行车去上学,由于车速太快,引起了一位正在巡逻的警察的注意,这位警察拿出测速仪,测出的数字让人吃惊,这分明是汽车的速度,他超速了。警察拦住了他,把测试的结果告诉了他,并要对他进行罚款。斯卡斯代尔连忙解释,自己还是个学生,因为害怕迟到,所以骑得快了点儿。警察笑着说:“原来你还是个学生,你把校址告诉我吧,你可以先去上学,以后我再同你联系。”不久,斯卡斯代尔接到了哥本哈根最有名自行车俱乐部的邀请信,欢迎他加入他们的俱乐部,俱乐部将为他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着一张警察测定的速度单。学校也鼓励他去参加自行车俱乐部。4年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全国自行车冠军,并在奥运会上拿到了金牌,这是丹麦自行车项目的第一次……

在教育实践中,惩罚与奖励一样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是育人者手中经常用来规范孩子行为的一大“法宝”:孩子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要惩罚、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某种要求要惩罚、孩子的言行不规范要惩罚……育人者手中的这张“通行证”总是一副死板的面孔,过于冷酷,缺乏新意。如此缺乏温情的惩罚,不仅没有罚出孩子们的积极性,反而增强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而斯卡斯代尔的故事却深刻地给所有的育人者以警示——教育惩罚原来也有自己的“温度”,在施加给孩子的同时应该充满“温情”,这样的惩罚才会取得动人的效果。

“温情”让惩罚也动人。

首先,育人者必须把握好惩罚过程的“温差”。一方面必须先用“惩罚的温度计”去弄清受罚者的成长需求、兴趣点和个性倾向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必须以此为基础,确定惩罚过程的“温差”,惩罚的方式变换、力度轻重、范围大小等诸方面行为必须严格地去适应这一“温差”。否则,就会让惩罚行为失去原本的意义,要么粗暴得让受罚者无法承受,要么清淡得让受罚者不知其中滋味。

其次,育人者必须营造出惩罚方式的“温馨”。有效的惩罚方式必须别出心裁,尽可能营造出“温馨的情境”,让受惩罚者顿感醒悟,顿受感召。“惩罚”既不能过于冷酷无情,让孩子无处藏身,甚至体无完肤;更不能过于热情澎湃,让孩子分不清到底是罚还是奖,进而滋生出盲目的成长需求。如,学生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可以“罚”他去美术、书法兴趣班;学生因为玩篮球旷了课,可以把他送到学校篮球队;上课时不留心唱出声来,可以“罚”他去学校合唱队……育人者在惩罚时应该多顾及他们的积极一面,多一些温情的引导和温暖的爱意,尽可能保护其悄悄滋生的进取意识。

再者,育人者必须控制好惩罚时机。教育的对象是处在成长旺盛时期的极富幻想的孩子,心理承受力脆弱,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往往是个人一时的突发奇想,没有顾及事情的后果。育人者发现其错误行为以后,必须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去实施惩罚,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温度过热”不行——不考虑环境因素和时间特征,不顾及其承受力和自尊心,盲目地为了惩罚而惩罚,只会灼伤对方的身心,收获反感、抵触;“温度过冷”也不行——时间过长,孩子对其错误行为已经淡忘,此时惩罚不仅不会让其真正认识、改正自身的过错,相反还会给其他孩子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不正风气逐步蔓延。

“温情”让惩罚也动人。育人者在实施惩罚教育时,应该充分运用“温情”这件“法宝”,尽情展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智慧魅力,尽情展现师爱的迷人光辉。只有充满“温情”,教育惩罚才会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养分”。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电邮:jxz611@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猜你喜欢
代尔动人温情
氤氲的温情,混沌的大美
爱拍摄?从明艳动人的你开始!
动人只在庸常处
温情的雪花
猫头鹰宝宝
真挚的情感,动人的细节
温情午后
斯托克代尔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