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外国人走进雷锋纪念馆

2009-08-18 20:19
环球时报 2009-08-18
关键词:西点军校事迹学雷锋

侯 涛

雷锋,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几十年前,他的事迹让中国大江南北掀起了广泛的学雷锋活动,至今不衰。40多年过去了,经过时间的磨砺,“雷锋精神”不仅没有与时代脱离,反而成为“再单纯不过的符号”——“做好事”这一贴切、平实的口号的代名词,为21世纪的中国人所认同。

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

雷锋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1940年出生,7岁沦为孤儿。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立志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提高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因为工作出色,雷锋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经常应邀到各地作报告。1962年8月,雷锋不幸因公殉职,终年仅22岁。

雷锋的模范事迹和高尚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主要媒体纷纷对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加大宣传力度,1963年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常常在人们身边响起,而且大家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几十年来,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每年的3月5日是中国的“学习雷锋日”。

中国人对“雷锋在海外”很关切

20世纪80代末90年代初,国内曾有报道说,美国西点军校内有一尊雷锋的半身塑像,会议大厅挂着的几幅画像中,第一个就是雷锋,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此后,有关西点军校和雷锋的传说愈传愈广,以致《纽约时报》在1998年的一篇报道中这样评论道:“中国人对于西点学雷锋的事情非常关心。”

正是由于雷锋在中国人心目中地位甚高,很多去美国的中国人不辞劳苦前往西点军校寻找“雷锋”,结果均失望而归。2002年3月,美国西点军校公共关系办公室的克里斯蒂娜·安克拉姆对相关传言进行澄清,希望澄清的原因是,西点军校两年多来接待了1万余位前来寻找雷锋像的中国游客,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辟谣,已经筋疲力尽。

该校一名公共事务负责人解释说,西点军校作为一所闻名世界的军事院校,每年都要推出一批外国优秀的军事人物进行宣传,并在活动中推出他们的雕像,雷锋雕像被推出过也是有可能的。

外国人眼中的雷锋

起初,西方一些学者在研究雷锋的生平时,对他的英雄事迹似乎只是一知半解,他们并不理解什么叫做平凡中的伟大。不过,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雷锋精神”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认识。2008年,堪培拉的奥运圣火传递中,能看到很多身穿雷锋T恤的澳洲人。

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最大的早报《每日新闻报》驻北京首席记者向瑞典国内发去了一篇报道,详细介绍了中国正在进行的“学雷锋运动”。然而,瑞典的排字工人对这个中国名字难以理解,他们把雷锋的名字打成了“Leif Eng”,所以瑞典的报刊书籍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其实就是雷锋。

不过,海外史学家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往往会把雷锋和跟中国的“政治”联系在一起。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学研究学者迈斯纳曾指出,学雷锋活动与庐山会议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有密切关联,雷锋是第一个被作为标准的毛泽东主义道德典范,并具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而被大力宣扬的军人英雄…… 美国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费正清分析了跟学雷锋相关的若干政治事件后,进而认为此项运动有多方面的效果,如“对毛的迷信崇拜”、“体力劳动”、“全民教育”等等。

或许雷锋纪念馆厚重的留言簿更能体现人们对雷锋的看法。据相关资料介绍,几十年来,来自约7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外宾、新闻媒体以及诸多观众在参观了雷锋纪念馆后留了言。1964年来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的日本人池上芳男在留言簿写到:“要让更多的日本青年到中国学习雷锋,学习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彻底的革命精神。”这是最早一批到雷锋纪念馆的外宾留言。

德国一家旅行社导游何曼珠来到仰慕已久的雷锋纪念馆后,兴奋地告诉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德国,很多学生和旅行社导游都买有《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两本书,大家都很喜欢雷锋这样的人。美国教师葛佩芝的话或许最能代表大家的心声:“如果世界上有更多的雷锋,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西点军校事迹学雷锋
学雷锋
与时俱进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蒲松龄与喻成龙交往考辨
柳下惠事迹考述
西点军校
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