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及对策

2009-08-20 02:57雷小蕾李贻凤饶文亮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链

汪 聪 雷小蕾 李贻凤 饶文亮 张 敏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咸宁乡村旅游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 生态农业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

一、咸宁乡村旅游现状

(一)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景观“绿竹遍布山野,桂花十里飘香”。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丰富的山水植物土壤资源,著名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以及雷竹、猕猴桃等闻名全国;历史遗迹“小桥流水人家”,有表现中华民族气节的“龙潭桥”,盼望海峡两岸亲人团聚的“归来桥”,表现人民过去幸福生活的“向阳桥”,民间艺术丰富多彩,通山山歌、山鼓、神歌、咸宁高腔彰显地域特色,赤壁盆鼓、咸安打花鞭、拍打舞、通山哪吒灯全国独有的民间舞蹈形式,嘉鱼鸣嘟等民间旧乐绝无仅有。

(二)乡村生态旅游事业具备一定的基础。

咸宁拥有赤壁仓湖农业生态开发区、嘉鱼官桥八组2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拥有通山九宫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咸安晨锦生态农庄等4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赤壁、贺胜、马桥、九宫山等四个旅游名镇,咸宁的刘家桥、太乙村、通山王明璠,通城牌合村,嘉鱼官桥村,赤壁仓湖村等六个旅游名村。尤其是咸宁地处鄂湘赣三省交接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107国道横穿南北,纵横东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内畅外联;以长江码头为主干道,以支流河道为补充的干支相连、岗站配套的水运网;以及旅游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为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三)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一定突破。

近几年来,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富有地方特色的竹系列、桂系列、茶系列、药材系列等旅游商品、旅游工艺品企业初具规模,沿线开发的垂钓、观光、饮食、休闲农业带发展迅速。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县市区,尤其是一些乡镇领导重视景点旅游发展,忽视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对乡村生态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认为景点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拉动大,而乡村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补充,发展快慢无所谓,不影响大局。

(二)产业集中度偏低。

咸宁缺乏农特优势产业群的支撑,支柱产业主导地位不突出,主导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大多数农特产品没有经过策划,分级,包装,就直接从田间进入市场,导致产品价位低,无卖点。农特产品企业之间没有形成产品配套格局,力量分散,聚合力不强。

(三)宣传力度不够。

乡村旅游促销投入不足,旅游信息传播还依赖于自发的社会过程,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特色鲜明的促销活动,致使乡村生态旅游市场开拓乏力,尤其是特色农业开发明显滞后,绝大多数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或个体经营户处于成长期,不够成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四)专业人才总体缺乏。

大多数乡村旅游投资者知识层面水平不高,对旅游经营管理一知半解,凭着一般经验,“摸着石头过河”,整体活力不足,对本地资源、旅游产业基础和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研究不够,对现有产业的上、下游链条把握不透,方向不明,“抓到篮的就是菜”,缺乏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目标。

三、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坚持多方重视,着力做大乡村生态旅游基地规模。

咸宁市要制定出台乡村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创造性制定有利于乡村发展的各项政策,变家乡旅游自我发展为政策扶持下的自觉发展。并以农业开发,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国家项目为依托,对乡村旅游基地,优先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各县市区要按照“布局调优,规模调大,效率调高”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鼓励龙头乡村旅游示范点、业主、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基地建设,各乡镇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挖掘特色,逐步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新格局。

(二)坚持多类指导,着力增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活力。

要充分发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龙头作用,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化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与科研机构,大型旅游景区与农特企业的沟通合作,创新基地建设模式,研究制定长远规划和阶段性目标,精心培育精品品牌,提高辐射领跑能力,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区域化。要充分发挥名镇名村的核心推动作用,名镇名村要坚持在项目配套、完善设施,推广名特产品下功夫,逐步成为特色产品发展的示范点、生态旅游的“顶梁柱”。要充分发挥农家乐的周边吸纳作用,农家乐要加快完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条,在“行”的方面做到一路风光一路行,构建乡村景观路;在“食”的方面注重乡村土菜,绿色食品,农家风味;在“娱”的方面,结合农村特点,开发摸鱼、骑牛、纺织等乡村项目,增强乡村农家乐业主自我发展能力,最大限度地吸纳周边农户搞好配套衔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特色化、规模化。

(三)坚持多措并举,着力完善乡村生态旅游体制机制。

要整合各类机构的培训资源,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业主及从事乡村生态旅游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力争在二至三年内乡村生态旅游业主队伍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各地要建立乡村旅游发展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施跟踪管理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督促落实各项扶持政策,研究解决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遇到的各项问题,真正做到在认识上“防胆”,发展上“放手”,政策上“放宽”,坚决杜绝“吃、拿、卡、要”,为乡村旅游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指导乡村生态旅游业主建立健全内部科学民主管理机制,有效地风险调节机制,合理的分配机制,自我服务与自我发展机制和诚信自律的运行机制等,促进规范运作,激发内部活力。要借助咸宁旅游业的优势,借台唱戏,举办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活动,打造“民俗游”、“农家游”、农家生活体验、“农特产品品尝”等精品项目。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07级经济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全文.

[2]刘永生.论文旅游及开发模式.学术论坛.

[3]朱华之,蔡东.区域旅游景点的互动与整合.社会科学家.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产业链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