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2009-08-20 02:57李文艺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转移农业农村

李文艺

摘要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作出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 农业 剩余劳动力 转移 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又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 而这些的实现要求我们首先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剩余这一障碍,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那么,怎样才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呢?我们应该首先要了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的原因,其次要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出台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应措施。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的劳动力,即指如果从总就业者撤出一部分劳动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那么被撤出的劳动者就是剩余劳动力,也有人称之为隐蔽性失业或伪装性失业。产生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改变了以往依靠大量劳动者生产的局面,播种、管理、收获等全部实现了机器化操作,把大量的劳动者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这样农村就存在着大量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的劳动力。

我们知道英国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在英国的工业化时期,生产率的提高,使原来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完成了。资本家为了赚钱更多的剩余价值,开始扩大生产,在农村大量的土地被资本家占去。这就是著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更加的少,反而使劳动力和耕地的矛盾更加的大,剩余劳动力更加的多。根据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和英国剩余劳动力产生的过程,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应该发现我国的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与英国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有一些相似。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约4.5亿,占社会劳动总量的74%左右,抽样显示,当前农村每个劳动力每年的劳动时间不超过100天,其中约有40%的农民存在隐性失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要素向农业流入,使我国农业投入要素结构中资本更多地替代了劳动,由此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者,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耕地的日益减少等诸多因素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越积越多;第三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农产品市场将直接冲击我国的农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另外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过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大幅上升。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的加快,乡镇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同时, 城市失业人数增多,使得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工作仍然受到种种限制,这不仅造成了广大农业人口贫困问题难以彻底解决,而且如果疏通不力,势必造成许多失业者,进而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和谐。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

会、政治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

(一)就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还不够解放,小农意识特别严重。农村劳动力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和本地从业为主,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就业为辅,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比重比较大,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数量有限,这种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任务十分繁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处于盲目、自发阶段,缺乏有效的引导。外出流动人员大都自发组织,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难以形成合力;加上有关农民外出人员务工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不健全,农民维权意识又非常的薄弱,遇到自己的利益受损害时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致使很多农民不敢出去,怕上当受骗。

(三)自身素质低下,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无技术特长,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市场经济意识弱。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老婆,热炕头思想严重”,不愿外出,成为转移就业的一大“瓶颈”。据了解,有的农民思想守旧,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宁愿在家受穷,也不愿外出务工,也不愿参加培训,使得培训工作难度加大;有的农民则是年龄偏大,认为年龄较大在外找工作较难,而不愿参加培训;还有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认为参加培训不一定能学到技能,也不愿参加培训。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在外也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就了一番事业。许多事实证明,只要肯干,动脑筋,用我们农民工的天赋——“勇敢、勤劳、吃苦”,一定会有立足之地,甚至是辉煌的事业。

(四)信息不对称。

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有关劳务输出的信息收集、传递、中介服务体系没有形成,造成信息不畅、工作不力、效益不高。

(五)农村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尽管目前农民的就业意识开始转变,但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思想放不开,这些直接导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少。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下岗分流压力大,交通、通讯、金融等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速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自身吸收劳动力的容量。目前应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一个突破口加以发展。本着先易后难、重点推进、由点到面、逐步实施的原则。搞好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多层次增殖,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延长产业链条,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农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变以二三产业为辅为以二三产业为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业部门就业数量的增加,逐渐缓解劳动力资源转移的任务。

(二)加强就业指导,搞好职业规划。

要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指导组织,逐渐改变转移过程的盲目和自发性。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的转播与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外出的务工人员进行组织,是他们成为一个团体。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打击力度,从国家制度方面对农民工的权益进行保障

(三)重视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要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目前我国虽然在义务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农村一些学校师资力量更不上教育形式的发展。一些有能力有知识的老师因为收入低而放弃了工作,改为其它的行业了。所以应该对教师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搞好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另外还应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办好各市县的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根据市场和劳动者就业需要,建立有关长年性、专业性的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举办有关行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农民生产和谋职的能力。只有搞好了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才能使农民解放思想。

(四)创造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一是要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要把交通、通讯、保险、农村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作为发展重点,作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渠道;三是要开发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就业机。

(五)加强信息流通,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要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完善中介服务的体系,使其规范运作,合法经营,决不允许有坑害、诱骗农民工的现象发生。建设和不断完善信息网络促进劳务输出的信息收集,传递,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的流畅。扩大农民的信息来源,要在农村构建信息高速公路,逐渐普及互联网。

四、结束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其实质是就业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调适,它具有工业化、资源配置优化和国民致富的意义。这也是“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的解决对于我国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和人民奔向小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农民兄弟自身的努力。

(作者单位:安阳市市政工程处)

参考文献:

[1]刘颖.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

[2]农博财经.2008-1-4.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06期.

猜你喜欢
转移农业农村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