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章在抑扬中生出波澜

2009-08-21 07:35安小宝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寿桃波澜儿孙

安小宝

出去旅游的同学常常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游山,最怕一览无余,看海,最怕波澜不惊。其实,写文章也是这样,“文似看山不喜平”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把故事写出波折来,从而使文章耐读好看。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大户人家为八十岁的老奶奶做寿,特地请来了著名的诗人苏东坡(也有说是唐伯虎或纪晓岚的),请他题诗助兴。筵席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老寿星叫人拿来纸笔,没想到苏东坡不假思索,上来挥笔就写道 “这个婆娘不是人”,众位亲朋好友大惊,以为苏东坡不胜酒力或不识抬举,酒后伤人,所以个个怒目相向。苏东坡却不慌不忙,略思片刻写下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亲朋好友虚惊一场,自然是掌声、喝彩声四起,仙女当然不是人而是神,神仙哪有不长寿的呢。可是第三句又让人大跌眼镜,“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场的儿孙们当然不高兴了,很是着急恼恨,再看苏东坡,两眼瞟了一眼八仙桌上的寿桃,从容写下第四句“偷来寿桃献至亲”,从王母娘娘那里偷寿桃的,虽然是贼,可是有孝心也不假呀,这分明是在夸儿孙们都很孝顺啊,于是站在一边的儿孙们高兴得高声叫着“给赏钱”。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悟出写文章的学问来,这就是巧设抑扬波澜翻。苏东坡的一首打油诗,短短四句,却掀起了两个波澜,这都得益于抑扬手法的运用。打油诗的第一句 “这个婆娘不是人”和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是抑,将老寿星和她的儿孙们骂得鲜血淋淋;可是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和第四句“偷来寿桃献至亲”却笔锋突转,对他们进行了极力赞美,这就是“扬”。在这种先抑后扬的过程中,人们的情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从而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这样的叙事方法相对于我们的平铺直叙来说,就生动得多。这不是在故弄玄虚,其实它是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对一个人、一个物,我们都是从自己的感性出发去认识它、评价它。经过一件事或一个阶段的接触、了解之后,可能就会发生变化或质的飞跃。比如大作家杨朔在《荔枝蜜》中对小蜜蜂的态度,就是历经童年到成年的漫长过程的。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蜇过,当然“不大喜欢”,而经过参观蜂房,品尝蜂蜜,听养蜂人介绍后,情感自然受到触动,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决心学习小蜜蜂的辛勤无私的伟大品格。这个由抑到扬的过程,不仅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更是作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化过程,所以说,欲扬先抑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曲折性,使文章产生摇曳多姿之美,而且还使文章的主题深刻了许多。

如果你不信,那就走进同学们的作文中去看看吧。记得一个同学写《新到的老师》一文,开篇就写了对新老师的偏见:“其貌不扬”、“其名不强”、“其讲不详”、“京腔不正”,无论哪方面“我”都看不惯。中途转向写“我”遭遇挫折后,他对“我”真诚帮助,彻底转变了“我”对他的看法,最后成了“知己”,此时老师“貌也扬了,名也强了,讲也详了,腔也正了”。文章所叙述的事情并不复杂,也不新颖,但是,由于欲扬先抑手法的采用,文章耐读了许多。

再如一个同学写《我的老师》,上来就是:“在我认识的老师中,有的血气方刚,年轻有为;有的老当益壮,远近闻名;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记性坏。”然后先概述了一个个老师记性坏的表现,忘了吃饭,忘了为家中买米,忘了我们对他的提醒——对差生要给个“下马威”进行震慑等;继而通过不同人物之口表现他是为了批改作业才忘了吃饭,为了劝辍学生返校而忘了买米,为了转变差生而忘了提醒等。这样,热爱学生、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欲扬先抑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抑”的往往是过去,是表象,“扬”的往往是现在,是实质。通过抑扬之法,显示了作者感情的波澜,也构筑了文章情节的波澜,还掀起了读者思绪的波澜,既然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寿桃波澜儿孙
感悟
中华寿桃人工授粉提高坐果率
论紫砂壶“寿桃”的创作思路
论紫砂壶“寿桃半提”的造型艺术
非洲行记(八)
Response of the 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to global warming in the model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一石千层浪 思维起波澜
爷爷奶奶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
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