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

2009-08-21 07:35胡建芬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宁静文章语文

胡建芬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朗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语音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有诸多益处的。

第一,朗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课文是感知语言的材料,学生只有经常进行朗读练习,才能感受语言,触发语感;才能将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逐渐掌握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把这种规律自觉地运用于无声的默读之中,从而正确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第一册《项链》中“借项链”一节时,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文中的感情。这样,学生便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语气、语调,从而很容易地把握了玛蒂尔德兴奋、爱慕虚荣的感情。

第二,朗读能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有利情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引导学生推敲文章中的情调、含义后,随着作者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进家门的行踪,语速以慢为主,声音有张有弛,感情时而喜悦时而忧伤。经过如此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便会体味到作者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的情感变化。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那么,怎样强化朗读教学法呢?

第一,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效果,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对读不感兴趣。究其原因,与程式化教学和乏味的满堂灌有关。因此,我们一方面应摒弃那些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陈旧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时时处处考虑如何使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第二,合理运用多样的朗读形式。形式多样的朗读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常见的朗读形式有:齐读、分角色、个别读、配乐朗读等。要表达热烈的气氛、磅礴的气势,可以齐读;对话多情趣浓的文章,可以选择分角色读;为了了解学生个体对文本中字词及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让学生个别读;为了表现文章的意境,或者走近人物的内心,可以配乐读。总之,多种朗读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都有自己独有的作用,这几种形式不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在课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教师应针对课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突出的形式,从而实现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增加教学效果的目标。

第三,读书要读活。诗人郭沫若说过:“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我们不要那种不求甚解、漫无边际的朗读,那是“瞎读”、“死读”。我们提倡的是有目的“精读”、“活读”,要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读出学生的真情实感,以至于与作者水乳交融,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因文中之谈天说地而晓理,为文中慷慨激昂而奋发。读过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要融会贯通。如果学生把书读活了,就会把文章中巧妙的构思、精妙的遣词造句、前后照应的逻辑组织吸收过来,在脑海中储存起来。这样,读书才能得到真正的收获。

第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和谐气氛。现代中学生是在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感。而现代化的多媒体具有特殊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如我们在朗读教学时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画面播放一首与文章感情基调相吻合的乐曲,比如读《海燕》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这样就营造出了亢奋激昂的气氛,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的朗读更具表现力,也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欢愉。

第五,布置朗读作业,开展朗读比赛。把朗读作为作业,学生会空前重视,在教学中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比赛,也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主题朗诵会、配乐朗读、抢读、表演读、评读等多种形式,开放的、多样的朗读活动给学生带来发挥创造力、展现个性才华的空间,朗读不再枯燥、单调,而是充满情趣的赏心乐事。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如此重要,朗读教学自是功不可没。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反复吟咏容易入情入境,从而帮助理解。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重视朗读教学,让“琅琅读书声”充满校园。

猜你喜欢
宁静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宁静之宅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